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从论文计分的三认三不认说起 精选

已有 8328 次阅读 2022-3-17 08:37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从论文计分的三认三不认说起

近日,著名的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科院院士李家洋先生质疑如今国内各单位广泛使用的在科技计分中“三认三不认”的做法。他认为:“只认第一作者,还怎么鼓励合作?”

李家洋先生呼吁,尊重和认可每一位合作者在科学研究中的付出,才能更有利于出更重要、更有影响的大成果,更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 

本来,论文的署名就表示了作者要对文章的内容负责,也表明作者享有文章的著作权。“尊重和认可”每一位作者对于论文的贡献,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应当是一个常识。

可是,如今这常识似乎并不是人们的共识了,而这“天经地义”却早就被抛到不知哪里去了。因为现今只认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许多人认为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有些所谓作者并不是真正的作者而是挂名的假货。如果不这样做,挂名的假货就会泛滥成灾。

照理说,论文的署名是作者自己的事情。只要作者们认可,让某一个对论文一开始没有多少贡献的人加入也不是什么特别糟糕的事情。例如,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论文《化学元素的起源》,实际的作者是阿尔菲和他的导师伽莫夫。可是伽莫夫却要求署名加上贝特,并把论文寄给了贝特。这样作者署名就成了阿尔菲、贝特和伽莫夫,刚好凑成了 α、β、γ 这3个希腊字母,也象征着这是宇宙的起始。科学界没有人去谴责他们,反而把这件事传为佳话。所以说,在一定的情况下,加进去个别挂名作者,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在一般情况下,也极少有人会在科学论文上加上别人的名字,因为这里面毕竟有一个著作权的问题。

但是,如今的情况可不是如此了。因为我们国内现在的“政策”是鼓励发表学术论文。在许多单位,发表学术论文的奖励还是很多的,又有名,又有利,有时候名利多得让人不由得垂涎三尺,所以,在论文上挂名也就成了很多人的“要求”。于是,“三认三不认”的政策就出台了。这三认三不认是:只认第一作者、只认第一作者单位、只认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单位、不认非通讯作者。

那么,如今在学术论文上挂名的情况到底如此呢?我并没有作统计,也没有办法去统计,只有主观的估计。我看,按照现在的情况,署名的绝大多数作者对于论文还是多少有贡献的,挂名的“假货”也会有一些。但是,如果没有现在的“三认三不认”,挂名的假货就会大大增加。现在的“三认三不认”政策使得挂名所得到的好处减少了一些,所以挂名少了一些,但是,好处仍然有,所以挂名也还有。有些不但是挂名,而且还堂而皇之去做通讯作者,当然,能够这样做的人都是单位的权力掌握者。这些人,不管几不认,他都岿然不动。

现在的三不认,毫无疑问是影响科学工作者之间合作的。除了大的科学工程之外,如今绝大多数人也都是“单兵作战”,自己做一个研究课题,既不求人,也不帮人,力争较“漂亮地”完成自己的课题。这些课题,你说有没有意义呢,还是有意义的,论文也有一些。你说有多大意义,那就不好说了。

如果不要这三不认,什么都认,合作的情况是不是会好一些呢?对于真正做研究的人来说,当然要好一些,但是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挂名的假货也会增加。这样,“认”起来就会比较麻烦。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既要让大家能够合作,又避免滥竽充数的假冒者呢?

我看,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根子上看起。也就是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认”?认什么?谁来认?

对于涉及论文署名的问题,我们现在认的是论文的成果归属。认论文归属有什么用?评比的时候大有用处。我们现在是一直处于被评比的状态。不说是天天评,月月评,对个人几乎是年年评,特别是大多数记工分的单位,毫无疑问是年年评的。对单位,也是常常要评比的。

论文归属到单位,能够说明那个单位的工作做得好不好,领导是否有方。工作好的,领导有方的,当然有面子,领导者升迁的可能就大。

论文归属到个人,能够说明个人是否努力,是否有能力。能力强的,努力多的,能够升职,能够多拿“工分”多挣钱。所以,认还是不认,关乎名,关乎利,其义可谓大哉!

谁来认?为了公平起见,如今的评价是由计算机进行的,这样据说可以避免人为的偏见和“暗箱操作”。

认什么?认刊物。评价时,人们总要有一个“规则”,而制定规则的基础,给它取一个名称,叫做“论文评价基本假定”。这个假定是:对同一刊物上的论文一视同仁。

从这个基本假定出发,人们把刊物分成N个“区”,而各个刊物有各自的得分。如果没有这样的基本假定,计算机是无法工作的,也就无所谓认和不认了。现在的认和不认都是从这个基本假定出发,衍生出来的概念。

刊物分区的判据是影响因子,换句话说,就是引用该刊物文章的人越多,刊物的影响因子就越高。这一点说得难听一点,实际上与如今媒体网页的点击率或娱乐圈明星的粉丝数有几分相似之处。这个指挥棒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得研究工作“趋同”。对于越是热门的话题,大家越是蜂拥而上。至于对于科学发展到底是否能够有实质性的贡献,是否能够取得突破,则是另外一码事情。

每年十月份,我们总是很羡慕我们的邻居日本人,看着他们几乎一年一个诺贝尔奖。我们中国人的文章数目可是比日本人多得多,影响因子也不低。但是,人家获奖的论文好像也并不都在那几个影响因子最高的刊物上。

可见,那个“论文评价基本假定”并不可靠,同一刊物上的论文并不都有相同的价值。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的“评价基本假定”是可靠的,那么诺贝尔奖评委会就可以光荣退休,请计算机来“公平公正公开”地评就是了。

虽然科学界对诺贝尔科学奖仍然会有意见,但是总体上还使人信服。可见,论文评价并不能依靠计算机,还是要靠人的判断。

对于一个领域中的科技工作者的成果评价,还是应当由各自学科小同行们来进行。对于几个学科都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则应当由几个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判定,就像如今每年的十大科技成果那样。

对于一个单位里各位科技工作者的成果,还是要多让大家坐在一起,各人介绍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得相邻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能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促进合作。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评比太多,评论太少。评比涉及到名利、上下,对人伤害太大。过滥的评比往往只鼓励了个别人,而伤害了绝大多数人。实际上,评比对于学科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实质促进作用,反而使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而多评论而不评比,使人们能够畅所欲言地相互讨论,则可以促进学术进步。

因为认和不认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评比,所以,所谓认和不认的提法,并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根本上。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根本用不着那么多的评比。好的研究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评比出来的。

要做出好的研究工作,就要耐下性子,不急不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心无旁骛,必要的时候,与志同道合者做一些讨论,相互启发,才有一点成功的可能。

像如今这样一心想着评比,一心想着“交账”,只能随大流,做一些平庸的工作。弄得不好,心术不正的人,甚至会走歪路,“选数据”甚至造数据等。

对于科学论文的归属以及对于科技工作者少些评比会不会导致大家不努力做工作,甚至养懒人呢?

科学研究需要一个温和的人文环境,只有在温和的环境中才能够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而科学研究的进展真不是所有的人都合适去做的。

老实说,现在的大多数大学里,还是应当让教师们认真做好教学工作,让学生多实实在在地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是本分。逼着这些教师做所谓“科研”实在是“赶鸭子上架”。

对于那些忙于做健康服务工作的医生们,更不能为了评比,逼着他们去做论文。看看多年来发表论文出问题的“重灾区”正是各个医学单位,就晓得在那里搞论文评比是多么害人了。

对于那里的真正自觉自愿做研究的人,你不去鼓励,他也要去做的。当然,也应当大力提倡和支持他们做一些技术性的改革、发明、创造。对这些人,给予适当的支持,给他提供一定的条件才是正道。

而真正要做也能够做科学研究的还是少数“研究型大学”,大多数的年轻博士生也应当由那里来培养。在那里,人文环境应当更加温和,更加不要有那么多评比,更不能如现在那样让教师“记工分”或者拿“计件工资”。只有环境温和了,才能够出真正有意义的科学成果。为了出真正的成果,即使养几个懒人也没有什么关系。(参见《大学不妨养几个懒人》2015-1-28,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863406.html

对于各单位的考察,也应当比较宽容一些。要尊重各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不要多评比。评比的结果就是各学校都是一样的模式,也就是你评比的标准,这导致各学校都没有任何特色。

总之,要使论文回归到论文的学术本位,即学术论文只是学术成果的报告。决不要让学术论文附带着过多的额外名利。只有这样,在论文上面乱署名的问题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解决,也不再产生所谓认还是不认的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329781.html

上一篇:怎样看待二氧化碳制汽油的研究成果
下一篇:杂说生活中的氮
收藏 IP: 60.208.222.*| 热度|

25 杨顺华 张晓良 陈南晖 王涛 冯兆东 姚远程 姚伟 张学文 李学宽 尤明庆 梁洪泽 钟茂初 王安良 吴迎 周忠浩 王伟周 姚青 武夷山 王启云 汪运山 邝宏达 何应林 黄河宁 刘乐乐 吕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