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成为春运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今年疫情防控局势比较紧张,许多地方、许多单位要求自己的员工春节期间不要外出,就地过年。这是很正确的措施。减少人员流动,是降低疾病流行风险最有效的方法。病毒流行,局势紧张,当然非常不幸。但是,如果这能够给一年一度的春运降一降温,也未必不好。
每年的春运实际上是运力的一种很大的浪费。也造成了生产的很大波动,这种生产的不均匀性对于整个经济的运行和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过年回家是千百年来的风俗,我们要实现现代化,许多古老的风俗也需要改易。但是,移风易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实际上,随着几百年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我国社会各地的古老风俗的改变情况也有所不同,人们意识改变的大小也有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改变就快一点。
九年以前,我写过一篇《过年何必回家——南北方及城乡过年回家习惯之差异》,就说了这个事情。实际上,最近十来年,过年回家这件事情,这种风俗,也已经在缓步而稳定地加速改变。也出现了很多过年的新风尚或新的做法。当然,要促进旧风俗有大的改变,还需要人们踏踏实实地做很多工作,采取新的有益于老百姓的措施。
顺便说一句,很多学校一到寒假,就着急把学生赶回家,一方面是节约学校的开支,另一方面也减少自己的管理责任。这是一种近几十年养成的不良习气,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上进,是一种短视的行为,也应当改一改。
移风易俗不容易,风俗的改变通常情况下比较慢。如今“自然灾害”来临,强迫人们改变这种古老的习俗。说得难听一点,颇有一点“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意思,也是自然对我们的一种限制。
希望这样一顿“罚酒”,能够给我们本来已经逐步开始移风易俗加一把劲,使得过于忙碌的春运迎来一个转折,朝着更正常的运输方式发展。
有些道理,九年前的文章中已经说了。因此,把那篇的文章再看一次,还是有意义的。
过年何必回家——南北方及城乡过年回家习惯的差异
我小时候住在南方一个城市的市中心。每到新年新岁,街上的人比平时多几倍,特别是中
午和下午,总是人山人海,人们到街上“轧闹猛”。街上的一部分商店关门打烊,但是仍然开门的商店生意却很好。最吃香的是街上的小贩,许多小贩是只有春节才有的。一类是卖儿童玩具的,例如卖扯铃的、卖风筝的,买灯笼的(包括悬挂的和在地上拖的),卖玩具的大刀、宝剑、棍棒以及枪(包括中国古代的矛和近代才有的各种枪具,步枪、机关枪、手枪等等,都不是“仿真的”,而是仅仅有个大致的意思而已)的,举不胜举。另一类是卖小吃的,例如腌金花菜(苜蓿的嫩芽腌制后撒上甘草末)、腌脆梅,油豆腐鲜粉汤,鸡鸭血汤,豆腐花,梅花糕,等等。而百货商店里的玩具柜台,各个点心店(此点心并非北方人之“点心”,而是指汤团、馄饨、烧卖、春卷、生煎馒头、小笼包子、面条之类的所谓“小吃”)里更是挤满了人。街上挤丢了孩子的,找不到爷娘的,大哭小喊,不一而足。一个年节下来,不在家串亲戚而出门摆摊的小贩们总可以挣得比种地合算得多的钱。
近几十年,住在北方。八、九十年代,济南的泉城路是济南城最热闹的地方,快到春节的时候,那里真是人山人海,人们争相购买年货。可是,一过除夕,那里便冷冷清清,那时候还有百货大楼,还开着门,但真是门可罗雀。街上也少有小贩,只有个别卖气球的。在居民区内、家属院中,倒可以见到三五成群串门拜年的人群,喜气洋洋。近年以来,人们也开始年后上街了,泉城广场上也有不少人了。小贩们多起来了,一些超市里也有许多顾客。这大概是南风北移吧。
60年代,我在北京读大学。在大学的六年之中,好像有四年是在学校里过的寒假,而每年班上在学校过春节的同学总有三分之一吧。这些留校过年的同学当然百分之百是南方人,北方人即山东、河南及以北的同学总是回家过年的。我班同学,山东、河南及以北的同学,大概只有三分之一。南方人之所以不回家,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想多化家里的钱。家里也接受不回家,认为不回家也可。北方人回家,路费虽然比南方人少些,其实也不很少。但是北方人的家里却坚持要学生回家,学生也自以为过年不回家算个什么?这里就有一个习惯和观念的问题。
前几年,快过年的时候,总有同事问我(我的同事大多数父母家在山东农村),过年回家吗?我说,我家不就在济南么?他们就加上一句,回老家!因为他们每年总是要回老家去的,即使在家里呆上一两天,也必须回去。我也回老家,但是,一般不会选择过年的时候,因为过年时候路太难行了。家里父母也从来就没有要求过年回家。过去,家里弟兄姐妹六人,分散在五个省市的六个地方。结婚后又没有探亲假,拖家带口的,怎么回家团聚?何况两口子,一南一北,回哪个家?即使能够回去,那么一点工资,还能都交给铁道部?而在我们老家那里,像我这样的人家并不很少。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去国外的也多了,天南海北的,更是一辈子也难得有几次团聚的机会。大家都习惯了。如今,我也是一个有子有孙的退休老人了,在我居住的那几栋楼,大多数都是退休教师,而且差不多都是所谓“空巢”或“半空巢”的,习惯于清静的生活。春节的时候,别的地方炮声连天,没有多少炮声的我们的楼前楼后飞来了那么多喜鹊、乌鸦。当老人的,最大的希望是子女们平平安安,生活得快活、幸福,如此而已,团圆不团圆的,小问题。当然,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团圆是必须的,但是这属于另一类问题,因为从原则上说,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就不应该分开。
我这代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英雄主义的,“是七尺男儿生当报国,作千秋雄鬼死不回家”。现在,时代变了,宣传也变了。从“生当报国”变成了“常回家看看”,从“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变成了“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这是时代的进步,从革命变成了过日子。不过,一个国家要搞好,还得有人奉献,一个家庭要搞好,还得齐心努力,一个人要有好的生活,还得先刻苦奋斗。春节不团圆的,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用不着搞得哭哭啼啼的。做父母的只要儿女们平平安安,不一定让他们一定历尽千辛万苦,回家团圆那么三两天。我有个过去的学生,一家三口开车春节回家,快到家门口了,出了连环车祸,撞上了。你说,这是何苦呢!即使只有老两口在家,这两三天的“刷刷筷子洗洗碗,捶捶后背揉揉肩”也解决不了问题。何况,子女们到家里大多数并不是仅仅去“刷刷筷子洗洗碗,捶捶后背揉揉肩”,总要添一大堆乱事。节后子女走后,还要洗被子、洗床单。
过去,中国人是大家庭生活,家庭越大,人口越多,越显得光彩,现在有的农村还是这样。因此子女们都回来,家里很光彩。这种习俗应该有个改变,相信也会慢慢改变的。经济发展了,生活总是要转到小家庭为主体。孩子大了,就是要分出去,就是要自己去努力。大年三十一个人在外面过也没有什么关系,用不着搞得很悲情。经济条件差一些的,更没有必要把本来就少少的钱浪费在路上,或者便宜了小偷们,在外面好好的奋斗才是正事。老人们自己过也很正常,不应该觉得孩子大了,过年不回家是耻辱。在这个问题上,我看南方人比北方人开通,城里人比农村人开通。
每到春节,报纸和电视台总是宣传团聚、团圆、回家,好像不回家就要塌天似的。我看不妨也说说过年何必回家。
2012-01-2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