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灵敏度会不会逐渐退化? 精选

已有 7114 次阅读 2021-1-24 08:31 |个人分类:科学与生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灵敏度会不会逐渐退化?

人有各种感觉器官。古人就认识到人有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分掌色、声、香、味、触等感觉。正是凭借这些感觉器官,人们才能够感知世界、从而逐步认识世界。

一般来说,新生儿的绝大多数感觉器官尚未发育好,例如其视觉等能力很差。而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小儿的各种感觉就会变得非常灵敏。

各种感觉器官并不一直能够保持它的灵敏度,在人成熟直到老化的过程中,感觉器官的灵敏度会逐渐下降。而人们使用感觉器官的不当,会加速这些器官的老化,甚至迅速丧失其灵敏度。

在各种可能导致器官灵敏度降低的因素之中,过分的刺激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例如,各种强烈的噪音,是引起听觉损害甚至耳聋的重要因素。过去,强烈的噪音只是一部分由于工作环境影响的人所遭受,这种情况可以由改善工作条件来减少伤害。现在,许多人只是为了娱乐。收听音乐,本来应当是修身养性、快乐抒情的好事情,但是由于音量太大,声音离开耳朵太近,造成这种大的音量对耳朵的伤害与强烈的噪音没有什么差别。由于耳中的“接收器”例如毛细胞受到过强的刺激,长期强烈振动,就会受损甚至凋亡,引起听力下降。

又如人们的视觉,一般人们关心的是近视问题,很多孩子在很小的年龄是便成了近视眼,戴上了眼镜。但是,眼睛也有受强烈刺激而损害的问题。且不说眼睛受到强光刺激致盲的问题(如用激光笔照射致盲,这一类问题媒体多有报道),就说一般的光源,长期的较强闪烁会对人眼产生什么慢性的影响,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过去,小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看到颜色一般不是特别鲜艳。他们长期接触的大都只是纸质的图画,色彩并不具有特别的刺激性。他们自己使用的笔,无非是铅笔、毛笔、钢笔、蜡笔等,画图也是一般的水彩、油彩颜料。但是,现在他们在电视、电脑和手机上常常看到的是强烈变化着的色彩。这种变化无论是强度或速度都是过去任何光线或色彩所无法比拟的。少儿电视片的光刺激都很大,无论是强度还是色彩的变化都非常快。长期观看这样的电视片,对于孩子的色感应当有较大的损害。这不光是现在人们普遍注意的近视问题,他们对于相近颜色的辨别,也会受到影响。

再如味觉和嗅觉,也应当有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的舌头上有许多味蕾,当食物中的某些分子,与味蕾里的某些特定的蛋白质结构相互作用,神经把这种作用传递到大脑,我们就有了味道的感觉。能够分辨甜味的味蕾大多在舌尖,所以我们用舌头舔一舔,便能够尝出来是否有甜味。一般人大概总共有几千个味蕾,婴儿最多,大概有一万多个,随着年龄的增加,味蕾会逐渐减少。老年人味蕾少,所以很多口味都难以分辨,致使口味越来越重,食品中放了许多糖,还是说不甜;做菜放了超量的食盐,可是仍然嫌淡。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从小保护我们的味蕾。育儿专家都强调不要在婴儿食品中(例如半岁以上婴儿除母乳外的添加食品)放置食盐。小孩子要吃清淡一些的食品,这都是保护儿童的味蕾。

但是,如今给少年儿童所食用的食品往往是重盐、重味精或者重糖,还加上许多其他调料和香料,口味很重。儿童少年的口味被这种食品吊得很高,很重。

而如今很多年轻人更是以重口味为刺激。而如今的各种口味中,辣味是刺激性最大的。我们说到滋味,总是说甜酸苦辣咸。实际上,如果把味觉定义为由味蕾受到某些分子的刺激而得到的感觉,这种味觉只有甜、酸、苦、咸、鲜五类。

虽然辣味并不是一种仅仅由味蕾感知的“味觉”,而是一种对皮肤和黏膜(当然也对味蕾)产生类似于刺痛感和灼热感的刺激。但是,这种刺激比所有的“味觉”都强烈得多。当人们习惯于这种刺激之后,他会觉得如果没有辣味,所有的食物都将淡而无味。这样,没有辣味的时候,就需要更多的咸、酸、甜等滋味的刺激。很多嗜好辣味的人,对轻微的辣味都不能感觉到了,他们已经习惯于强烈的刺激。

在这个意义上,如今川菜和湘菜的流行,对于中国人的味觉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它只能降低人们对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

对于这些感觉器官灵敏度下降的特征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的问题,显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事情。

至少人们发现,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是有一定的遗传概率的。我不知道其他感觉能力的下降是否也会遗传,但是希望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能够有人很好地研究这些问题。如果是能够遗传的,那么,我们人类的这些感觉器官的灵敏度就会下降。

如果真有这种可能,有关方面就应当加紧研究,为给少年儿童提供的消费品制定一定的技术标准。例如,少儿食品的“甜度”、“咸度”或者关于味觉的其他什么度,少儿电视片的“亮度”、“闪烁度”或者关于视觉其他什么度,如此等等,有一个规定的上限。

有了这样的技术标准,就有可能为保护少年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建立一个技术上的屏障。保护少年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这是不是“杞人忧天”?有可能。但是,我们总还是应当有一点忧患意识,要去研究这些问题,才能够预防各种可能的不良后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68653.html

上一篇:希望成为春运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下一篇:教师的绩效工资与按劳分配
收藏 IP: 39.78.110.*| 热度|

13 武夷山 范振英 郑永军 周忠浩 王安良 孙冰 尤明庆 姚小鸥 孔梅 李学宽 杨正瓴 戎可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