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聘和应聘如生意场上的买方和卖方一样,买方需要的是应聘着的能力,这种能力能给单位带来预期的效益,卖方则以自己积累的技能和人脉等可卖点来打动买方,互相沟通最终达成交易.生意场上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招聘和应聘特别是高校招聘都是哪些事呢?
现象之一: 几乎所有单位把应聘的人员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院士级别;第二层次是长江学者或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或者有一定积累的博导教授;第三层次是专业所需要的教授或者优秀的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第四则为紧缺专业博士,第五层次就是教辅人员和辅导员等. 感到很奇怪,那些第一和第二层次的人才会在乎招聘单位提供的如安家费100万,科研启动费200万等, 人家好好的在原来单位呆着,难道吃饱了撑着没事情干来换个单位? 列这些条件简直是哗众取宠。即以招聘高层次人才来广告宣传自己,那能到达第一第二层次的人才哪个不是英雄豪杰,会被你们那一百两百万打动?做梦吧!
现象之二:应聘人员投递的简历好久没有消息或者根本不理睬。也许有人说,投递简历那么多,看不过来,有些人不符合要求,优中择优所以没答复。其实绝大多数应聘着看了招聘信息后都会对照自己的条件慎重投递简历,如北大和清华招聘,一般人也不敢随便投递简历吧。无论是否给面试的机会,从做人和尊重应聘着的角度都应该给投递简历的人一个电子邮件回复。上次我一个科大博士朋友说他们应聘江苏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本科学校,人事处最后给他们群发了被拒绝的电子邮件,虽然被拒绝,我觉得这还是比较尊重投递简历的人的。朋友在网络上关注到西部某交通大学(非西安交大)招聘,想到对应的学院看下相关信息,结果发现该学院的领导人员没有任何联系方式,曲折之后经过网络中心打听到学院办公室电话,问为什么不在网络公布学院领导电话,网络管理人员说领导交代过,不方便公布领导联系方式如电子邮件和办公室电话,有啥事情和网管联系,再中转给领导。第一次听说这样的事情觉得真很好笑,信息时代了学院领导还不方便在学院官方主页公布学院领导联系方式,难道怕“人民来信”乎?
现象之三:辅导员要招收博士研究生+党员。
现象之四:应聘者在几个单位之间徘徊,总觉得自己吃亏了。论坛上常有刚毕业的学生问某某单位待遇如何这个老话题,安家费,科研启动费和每年收入等。选工作单位的确很多时候是运气,这个只能靠你自己判断了,现在几乎所有单位收入都和业绩挂钩的,先作好贡献再谈待遇问题。学校招聘人对每批录用的人的待遇都是有相同的,基本不会故意降低某个人的待遇,如果你觉得自己比较突出,可以单独要求协商增加待遇,这都是可以的。在应聘几个单位之前还是预先权衡下,被几个单位同时录用最终选择一个单位而放弃其他单位是欠妥的,可能会影响用人单位今后对你校友应聘的抉择,这是个信誉问题。
应聘和招聘这场博弈时刻上演,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所谓的招不到合适人才和不差钱,一方面是应聘着哭诉的缺乏伯乐和对用人单位刻薄的抱怨。多些沟通和诚心,成功就多一份。
祝愿各位应聘着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