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一种新的学术诈骗的手段 精选

已有 16577 次阅读 2023-1-28 10:2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对于绝大多数研究人员来说,学术成果在目标期刊顺利发表是多么惬意的事情。按照期刊管理规则,所有的投稿必须经过同行评审,学术编辑依据两份可靠完整的评审意见进行裁决,作者给出恰当的答复和修改,可能经过多次和审稿人的较量才能被学术编辑推荐录用。虽然一些稿件会经过小修(minor revision)被录用,甚至一些审稿人在第一轮评审环节就直接给出录用(accept)的建议。从学术编辑和读者的角度来看,每一篇稿件和论文都是存在一些不足的,这样才能让读者继续开展这个相关问题的研究,而不是终结版。因此,除了少数顶尖科研人员的稿件,对于多数稿件来说,无论什么样层次的期刊要求审稿,第一轮评审给出大修(major revision)都是恰当的,这对于作者和期刊来说都是幸事。如果一篇稿件在评审环节没有从审稿人那里得到启示,那么这个稿件即使快速录用和发表了对于作者来说也错失了一些机会。如果审稿人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并同意作者修改,那么作者就要抓住这个机会认真答复审稿人的提问,其实也是一次给审稿人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毕竟,多数论文发表后虽然期刊网站上可能有几百甚至上千的下载量,但真正认真看完你文稿的读者毕竟是极少数。只有审稿人会认真阅读你的稿件和发表的论文的,如此何不珍惜这个展示的机会呢?

      对于没有成名的和真正有硬核学术成果的科研人员来说,非常关心自己的稿件被谁评审,评审效率和评审可靠性都决定着稿件的命运,毕竟每个期刊的学术编辑掌握的审稿人数据库差别很大。一个稿件命运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术编辑,他指派给哪些审稿人,是否会认真阅读审稿人的意见都会严重影响稿件的命运。和每个行业一样,在学术圈也存在一些骗子,利用评审的漏洞进行诈骗。除了大家所共知的伪造审稿人信息自己审自己稿件,利用第三方平台制造论文来给自己署名用于攫取不当利益。这里给同行展示一种新的欺骗手段,这所谓是只要胆子大,啥都敢骗,希望引起同行的警惕,且不可上当受骗,也不可仿效来欺骗同行最终被大家围堵而遭受惩罚。

   近期几个朋友都给我展示了如下的邮件:

Hello Prof. XXX,
Hope you are doing well! Myself XXX, a mathematics researcher on dynamical systems, bifurcation theory from Australia.
I was reading your articles on neuron systems and mathematical biology, dynamical systems!
I have also had reviewed few of your papers in journals recently. Hope you found those suggestions helpful.
I really find them interesting to study and have enjoyed reviewing them. The mechanisms described are very well represented and nice simulations!
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collaborate with you and your team  on mathematical biology, neuroscience, dynamical systems?  It would be great if I could take part in your articles as co-author. What are your thoughts regarding this?
Waiting for your kind reply. Looking forward to it!
Best regards,
Dr. XXXXXXX
Assistant Professor, Visiting professor
Massey University
School of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s
New Zealand

        我自己也收到了一模一样的邮件,出于好奇,我在谷歌学术和web of science中查询了这个人发表的论文,十几篇论文基本都是挂名的,几乎没有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且论文都是近三年为主。显然,这个人利用以上邮件可能诈骗成功了。

       从邮件内容看,这个洋鬼子显然是想冒充审稿人来影响收到邮件的研究人员,目标是那些发表论文数量比较多的课题组。显然,如果能诈骗成功,搭乘挂名的便车,他的论文数量会飞速增加,为进一步行骗提供了基础。我和几个朋友沟通后,觉得非常有必要告知大家,并检查了这个人是否在我们担任学术编辑的那些期刊担任审稿人,如果是就立即取消其审稿人的身份。以此博文来提醒我们国内同行,可能其他学科领域也遇到这样类似的情况,我们要预防不能让这些学术骗子得逞。因为,今天的妥协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会导致更多的同行被欺骗,对于期刊也是一种危害。

    同行评审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评审材料撰写可靠的评审意见是每个科研人员的职业操守。对于这种利用同行匿名评审漏洞进行诈骗的行为要警惕,必要的时候要向期刊学术编辑告知,要求更换审稿人,这样投机分子就不会再要挟我们,我们的申请材料也会得到比较公正的评价。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373789.html

上一篇:静默的审稿人是怎么诞生的?
下一篇:在普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还有多少意义?
收藏 IP: 117.136.50.*| 热度|

22 杜永军 冯兆东 贾玉玺 张学文 晏成和 宁利中 黄河宁 郭战胜 武夷山 褚海亮 梁洪泽 汪育才 周忠浩 何应林 农绍庄 郑强 吴超 周浙昆 张士宏 雷宏江 国际科学编辑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