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说2023年的暑假什么最多,可能就是到西北地区旅游的人多,有短视频说兰州有一个亿的人来中山桥打卡,兰州牛肉面师父累晕了,手抓羊肉把西北的羊给吃完了。另外一个就是学术会议多,参会人员的规模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加,各个学校学科经费对科研的支持加大,大佬科研团队经费多,所以更多的研究生加入了学术会议,会议的规模必然大幅度增加了。有伙伴们问我假期咋没出来参加会议交流,俺答复说外面太热了,还是兰州相对凉快,吹一吹风扇在办公室呆着也自在,趁着假期静下心来做一些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有伙伴吐槽说好多年不见我亲自参加相关学科的学术会议了,只是偶尔碰到我的研究生外出参加这些会议。其实想一想,过去三年的那些线上召开的学术会议效果也不错的,内容不打折,至少节省了差旅费及其舟车劳顿之苦。
和一些网友聊起参加学术会议的作用和意义,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皆有。
1. 参加学术会议可以了解国内同行取得的最新成果吗?
学科交叉和学科分类是矛盾统一体,在同一领域开展相关研究的团队可能比较多,取得的成果可能也比较多。学术会议的大会报告一般很少,能做大会报告的人基本上在学术圈占据了资源或者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可能在不同学科方向参加的大会发现做大会报告的总是那一批人,99.99%的科研人员是没有机会被邀请做大会报告的。悲催的是会出现一个学术报告反复在不同学术会议上以大会报告来反复讲。虽然现在很多学术会议都安排了分会场,从实际情况来看,分会场报告基本都是在15分钟之内,听众根本没有时间提问和互动,做分会场报告的主要以研究生为主,所以吸引听众的动力也不足。所以说,大会报告讲的内容基本是框架式,提纲式,指引式的内容,或者是比较成熟的体系。太新的内容在学术会议上以大会报告方式展现,因为不能讲细节,这可能对于听众来理解还是有困难的。
2. 参加学术会议的任务和目的。
一些学校博士生培养要求博士生必须在学术会议上公开做一次口头报告,所以博士生在分会场报告成为主力军。普通的各类财政类基金项目都要求项目承担者参加学术会议交流任务,比如参加多少次学术会议,多少人次参加,做多少次口头报告和墙报,从完成基金项目考核指标的角度看,项目团队一定人次参加学术会议也是必须的。虽然现在视频手段非常方便,同行朋友在学术会议上见见面,喝一喝咖啡,拉拉家常和吐槽也是一种享受。参加学术会议除了展示自己团队的重要学术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学习的渠道,可能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要是能在学术会议中遇到原文的作者当面请教那就最幸福了。当然,还有一种就是课题组陷入瓶颈,做不下去了,通过多种学术会议了解下热点问题,自己的课题组也去蹭一下看看能否整点成果出来。
3. 参加学术会议不能代替阅读文献和做实验。
参加学术会议可以了解一些团队的学术进展和学术观点,但每个团队专属的成果需要自己的团队成员来完成和贡献。如果此前没有阅读相关团队的文献,可能在聆听口头报告的时候要么懵逼,要么觉得非常有意思。其实有些领域的研究已经走进死胡同或者只能炒剩菜,最悲催的是这个领域从业人员和研究生还非常多,大家都觉得没意思但论文投稿数量依然巨大。一些科研人员因为阅读文献比较少,对同行进展了解的很少,自己觉得非常有趣的东西可能早已过时或者缺乏物理依据。在学术会议上听取了只言片语就觉得这个方向非常有趣,于是乎回去就安排研究生搞这个方向探索和研究了。模仿永远是模仿,没有厘清本源和机理,始终只能是追随和模仿,永远难以突破和引领。创新需要不断的阅读和独立思考,反复探索,那些太成熟或者热点领域都是难以真正创新的。真正的创新需要机会,需要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和积累。有网友开玩笑说,一个真正的科研农民工每年至少得亲自认真阅读40篇主流期刊的文献吧,这个基本要求都达不到,那科研农民工都算不上,如此的话怎么指导研究生来靶向创新和人才培养呢?学术会议人员众多,带来的信息量也很大,鉴于很多学术会议的报告时间都很短,遇到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可以邀请这些分会场做报告的人员单独给自己课题组做学术报告,这些目标明确,在足够长的交流时间内可以有效学到一些知识点和方法论。
4. 参加学术会议能扩大学术朋友圈是有前提的。
有网友说自己每次参加学术会议都会加一些学术同行微信,今后大家就是好朋友了可以考虑合作。实际上,看看学术会议上加的所谓的好友,多数人除了在春节和元旦互相问候,平时可能根本没有互动,没有学术讨论,甚至都不好意思打扰人家。有吃醉酒的网友说,现在参加学术会议添加微信好友时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今后多合作,多关照,多指教。咋么合作,项目申请合作?论文署名合作?论文审稿合作?论文互引合作?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合作的前提是实力和资源对等。如果自己没有很好的科研积累和代表性成果,怎么和同行合作?合作的过程本质上是互相促进提升,赢得同行认可和尊重也是需要实力和能力的。残酷的现状是,你觉得同行对你评价很高,但这些同行根本可能没有认真阅读过你的一篇论文,甚至都不知道你的研究方向和特长是啥,甚至不知道你是那个工作单位的。悲催的是你觉得自己在这个领域小有建树,但同行写的review综述没有提及你任何工作,基金项目申请书里提及同行贡献的时候也忽略了你的存在,更别提在常规的论文里重点引用你的文献了。
一旦你的最新论文有人持续跟进,有人能传播你的学术观点,那么你是否参加学术会议都区别不大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