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来临,各个地区组织的学术会议层出不穷。的确,在过去三年很多学术会议都改成了线上模式,有时候觉得线上学术会议挺便捷的,也节省人力物力,参会人员不用车马劳顿,在工作单位或者家里就很方便的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对于缺乏科研经费的科研人员来说真是幸事。
从行业的学术会议到大学科的会议,从国内会议到国际会议,如今学术会议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会人员也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国家各级部门对科研人员的科研经费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研究生的扩招和更多年轻人博士毕业后加入了科研队伍的大军。学术会议的主要作用是自我展示和向同行学习,年轻人产出了毕竟有意义的科研成果需要在学术会议上展示来获得同行认可,另外就是平时各种杂事和工作任务多没时间集中精力阅读同行的最新工作进展,参加学术会议可以直接面对面请教和学习跨学科和比较新的科研进展,这样节省时间。当然,参加学术会议还有一些其他的作用,和同行朋友巩固友情,也完成各类基金项目人员中承诺的学术交流任务。当然,最主要的任务是宣传自己学术观点和成果,为下一次申请新的项目做好铺垫。
对于国内各个行业组织的会议,口头报告基本采用中文模式,当然墙报论文可以用简单的英文表达,目的就是让参加会议的同行能快速读懂和了解。在追求国际化进程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展示自己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或者在跨学科的大型学术会议展示自己的代表性成果就非常重要了。对于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用英文流利的表达和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需要熟练的口语和听力技能。而对于国内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采用何种语言来展示自己科研成果就值得琢磨了。
和一些同行交流,提起自己工作单位年度考核中总要填写一些组织承办和参加国际会议和大会口头报告的任务。众所周知,组织大型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会议都面临一个接待困难,交流语言和志愿者的应急能力也考验会议组织者的能力。国内一些单位为了提升会议级别,邀请的境外专家很多是华裔,真正的洋人科研人员寥寥几个。有网友调侃到,只要一个非中国籍的科研人员参加就是国际会议。那么,在以国内科研人员为主的国际会议,还有一些纯粹国内科研人员参加的会议,要不要完全以英文来交流呢?
从学术交流的角度来看,如果学术会议是以国内科研人员为主,即使有个位数的境外科研人员包括华裔科研人员参加,那么口头报告最好是以中文为主,报告的ppt可以采用英文。本来嘛,学术会议交流的目的就是为了自我展示和听众学习和受益。如果做学术报告的人口语发音不标准,或者不能完全听懂参会听众用英文提问的问题,那就非常尴尬了,毕竟学术会议口头报告的时间基本都在25-40分钟之内。在面对几乎所有听众都是华裔和国内人员为主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在学术报告中秀自己的英文了,毕竟学术报告交流的主要目的是让听众能听懂报告的主要学术贡献和方法论,让听众真正学术受益,如果把精力放在炫英文口语那就舍本逐末了。 从可行性角度,国内组织的国际会议,报告的PPT可以用英文,但解读和汇报还是要以中文为主,没有必要为了少数几个境外科研人员而忽略了国内同行的诉求和需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