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公开审稿人姓名是好事吗 精选

已有 10461 次阅读 2016-10-26 21:2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移动端授权发布的微信号:LetPub、科学网,浙大学报英文版(微信号:zdxbywb),募格学术(微信号: mugexueshu), “派博学术”(pdoctor67), 山东大学学报,其他微信号,请询问博主。

    老喻的近期博文强调说Nature部分论文公布了审稿人姓名,稿件是谁审的很重要,把审稿人姓名公布真是一个有挑战的创举。此前我也为一个期刊审稿,论文发表后也公布了我作为审稿人的信息。

    对于多数期刊来说,公开审稿人的姓名信息是个壁垒,估计审稿人就不干了,一则考虑到隐私,另外是有其他顾虑,不想被审稿人追踪。

     作为审稿人,要是直接绿灯把稿件友好的录用了,今后稿件发表出来被读者和同行评价很低,或者有明显问题而审稿人却没发觉,那审稿人估计就被同行耻笑了。另一方面,修改环节如果审稿人给了大修并提出了很多致命的问题,即使最终多次修改后,作者估计还是有那么一点不爽的。

     现在每个期刊的拒稿率都非常高,稿件被拒了当然不显示审稿人的姓名,但稿件的评审基本都是由学术编辑指定小同行来评审,如此的话,每个期刊固定的审稿人基本就确定了。虽然也有一些期刊在年末会致谢所有为该期刊审稿的研究人员。

      发表的论文如果标记了审稿人明确的信息,时间长了估计会产生类似朋友圈的学术审稿友好小团体,你好我好大家好,最后互相友好评审,这样变相绑架了期刊,期刊最终成为某些小团体的自留地,学术新人难以融入,学术期刊最终被大家抛弃。

     个人认为,期刊审稿还是匿名审稿,最好是双盲评审更靠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011046.html

上一篇:学校突然意外事件应及时透明化
下一篇:近水楼台先得月?期刊也中招
收藏 IP: 61.178.245.*| 热度|

14 吕健 彭真明 李贤伟 蔡宁 杨正瓴 马志超 赵美娣 章雨旭 张文军 姚伟 周金元 曾春华 htli jason185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6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