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悄然发现Nature近期论文均公开审稿人姓名
喻海良,字之亮,2016-10-26
移动端授权发布的微信号:LetPub论文编辑、科学网
前天晚上回到家中,桌子上摆着一本刚刚邮寄过来的Nature期刊。过去一年多时间,每一个礼拜都能够收到Nature邮寄的正刊。虽然很少对立面的论文深入阅读,但每一期都会花一个晚上看看大致内容。确实,立面内容五花八门,每一期总能够找到一个值得阅读的“故事”。在阅读这一期论文的时候,看到有一篇论文审稿周期之长,让我感叹。那篇论文作者于2015年5月19日投稿,直到2016年8月17日才被录用。有一个朋友评价,像这样的大论文,作者前期做实验可能已经花了3年左右的时间,再经过半年多时间整理结果、撰写论文,再经过一年半的审稿、出版周期,前前后后经历了将近5年时间,如果在某些“追求速成成果”的地方,这篇大作可能就泡汤了。他还感叹,“这个还是好的结果被Nature录用了。不录用的应该是多数。”
其实,绝大部分Nature论文我都是看都看不懂的,像这样的论文,我只是大致看看他们的题目,再看看一些图片,再后学习一篇人家的开篇布局而已。在这篇论文的最后,我突然发现到一个显目的一栏“ReviewerInformation: Nature thanks ** and the other anonymous reviewer(s) for theircontribution to the peer review of this work”,然后我看了这一期所有论文的最后,都有这一栏。下图是我随意下载的几篇Nature最新论文,最后一栏都标注了一个或者多个公开的审稿人。
这几年新期刊发展很快,为了“学术”客观,不少出版社确实在想着“更好”的方法。以前我作为学术编辑处理过几篇论文,后来发现,这些论文发表后在论文的开始把我的名字表示出来了。当然,这样的现象在以前美国机械工程会刊和PLOS系列期刊中见到过(这样做,让学术编辑更加负责任)。后来,有一个期刊邀请我担任学术编委,我也是同意了,还帮助他们处理了一些论文。这个期刊更加有特色,他们在出版论文最终版的时候,把几轮审稿人的意见也同时上传到论文出版页里面,告诉大家在这篇论文处理过程中,审稿人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作者做出了什么样的修改。然而对于绝大部分学术期刊,审稿人似乎是不公开的。当然,以前为PLOSONE审过学术论文,后来他们给我发过邮件,说是他们把过去一年为这个期刊评审过论文的人员全部列在一个非常庞大的致谢文档里面。
当然,前年我曾收到一个叫Publons的网站的邀请,他们这个网站主要是为审稿人服务。通过审稿人自己上传相关材料,Publons网站给审稿人出一份相关期刊的审稿人证书。当时这个网站说可以一个宣传窗口,我也进行了注册。但是,时至今日没有在上面去证明自己是某某期刊的审稿人。确实,审稿人已经是大众学术人的事情,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骄傲的。然而,前几天,为某期刊进行学术论文评审,评审完之后,这个期刊给我发来一个邮件,如下:
收到这个邮件以及看了Nature期刊的做法,让我一时不知所措,是不是真的到了公开自己作为某些学术期刊审稿人的时候了。当然,我现在还是有很多犹豫的。一方面,公开审稿人信息可能会让学术圈更加“人际关系化”,特别是在人情文化比较多的地方。记得有一年,我公开了自己评审并支持并获得资助的基金评审意见,就被批评的一塌糊涂,有人说我这是在给自己拉关系(虽然我隐去了重要的部分以及评审的具体课题)。如果现在评审某一个人学术论文,等论文发表的时候,公开告诉作者你的论文是“我”评审的,将来我的学术论文如果让“您”评审,记得也帮助“照顾”。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学者处可能不存在,但是如果在少数学者处存在,危险系数还是很大的。另一方面,也有非常积极的一面,可以防止某些期刊“过渡放水”。现在我看了一些期刊的论文,水分之大毋庸置疑。如果这些期刊公开论文的审稿人信息,至少可以让审稿人不再敢于“过渡放水”,让审稿人更加认真负责地去从学术角度评价一篇论文,而不会从人际关系角度让不合格的论文被发表。有些人的学术论文虽然发表了,但是论文里面的问题其实是很多的。虽然,作为审稿人,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评判,尽可能地去帮助作者解决里面的不足。但是,如果审稿人明知道里面存在很多明显的问题,但是由于某些因素而不指出问题,如果将来有一天,这篇论文暴露出重大问题,作者自然会受到影响,然而作为审稿人是否也会受到相似的影响,被人认为学术水平不高呢?
或许,从长远的角度看,完全公开论文审稿人信息,会让学术界更加健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