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围观了几位同学的开题。参加开题的老师,基本上对他们没有一句正面的评价。对于旁观者而言,这情景让人既喜且畏:一方面,批总是比赞更有趣;另一方面,想到明年这个时候,自己也要被群殴,就有点紧张。
节选部分笔记贴出来。
某同学打算做思想史方面的研究。
甲:“自己都没有思想,你还做思想史研究?”
乙:“这种问题,不但容易引起争论,还容易流于空泛。……你缺一个浓缩了的、核心的东西。”
丙:“虽然我看的思想史方面的书不多,但是在我看过的不多的西方哲学著作中,每一个思想都非常精确,都是一点点推出来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云里雾里’。而你的提纲,不细致、不准确。”
“不要迷信前人。任何人说的话都不能全信。学术论文和流行文化是不一样的,那个***,他就是胡说八道的。”
还有一个教训。
这位同学在报告的时候说了一句“以往的研究往往仅局限于历史学方面,而没有借助其他学科的内容。我要在我的研究中借鉴传播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
然而他忽略了一点:在场的老师都是他所说的“仅局限于历史学方面”的研究者。结果可想而知。
某同学打算做一个现代史方面的内容。
甲:“我觉得你刚才讲的那些,没有什么值得写的。”
“写晚近的东西,最难的一点是,当事人都还活着。你写的对我们来说,都是常识。你怎么能写出新的角度、新的立意?”
乙:“口述史也很难做。每个人都有想掩饰的、遗忘的、说不准的、糊涂的、错误的记忆……档案也很难看到,尤其是敏感的内容。”
丙:“你要批判的人,都还活着,而我们的习俗是‘为尊者讳’。你怎么写?”
丁:“论文不是写八卦文章,你要掌握好各个角度。”
“不要把常识的东西当作研究重点。如果典型人物、典型思潮没有找出来,那就太空了。所以,不要以批判为中心。”
(有些人可能过于关注现实问题,所以不自觉地在论文中以“批判”为中心,这样一来,文章在外行人看来,可能会比较“好看”,然而在同行看来,却没什么分量,仅仅只是常识。)
戊:“我作为一个外行,都觉得你对这个问题没有谈得太具体,公开出版的资料都没有搜全,更何况内部资料?”
还有一位同学,打算研究某项具体的技术传入中国时的情况。
甲:“技术层面的研究,突破性不大。”
乙:“一种技术的传播,肯定是因为对社会的某个层面产生了作用,那么当时到底它对哪个层面产生了作用?要知道,人很多时候和科学是有距离的。比如,我们大部分人,需要那么高的精度的手表吗?有的人戴着精确到万分之一秒的手表,却老是迟到……”
************************************************************
这个暑假,哪里也没有去。总觉得夏天还很长,没有尽头。谁想到过着过着,就快完了。
今天忽然感觉到一点秋意,没听到蝉鸣,还有点微凉。
(图片来源于网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