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lky 应当重视建设生态文明!

博文

从近期NASA遥感新闻中还能看到什么

已有 2944 次阅读 2020-3-21 11:13 |个人分类:灰霾|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NASA, 遥感, NO2, 雾霾, NASA, NASA

从近期NASA遥感新闻中还能看到什么

228日,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布新闻, 展示两组NO2(二氧化氮)遥感图,一组对象是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另一组是武汉市。比较春节前,武汉封城前后上空空气柱内NO2浓度分布的变化。观察春节假期、为防治新冠肺炎实施封城隔离、停工停车等严厉措施对空气污染的影响34日,NASA更新了一篇分析文章,展示中国东部地区春节前、春节期间和春节后三个时段的NO2遥感图,以及2019年同期的情况。并以春节期间及之后粗钢保持生产,电力和焦化等工业减产的比例解释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并且春节后没有很快恢复常态,说明中国抗击新冠病毒对大气环境产生了正面影响,并认为因此会在短期内明显减少碳排放35日,NASA又发布博文,综合前述新闻和分析,同时说明遥感图只发现了NO2的减少,并不意味别的污染物也减少,解释春节期间和之后,京津冀又出现了重霾污染的情况 

然而,NASA遥感图提供的信息,并没有被他们的研究人员充分表述出来。我们至少发现了两点: 

1、 228日新闻的武汉NO234日分析的中国东部地区遥感组图中,有春节前20天的2019年和2020年的比较图。尽管使用的单位不同,但都明显可见2020年比2019年同期污染情况有明显改善。该时段属于“正常”时段,即尚未受到假期和抗击新冠病毒影响。因此可以看作这一年来中国改善能源结构、进行污染控制有成效的一个证据。

武汉上空NO2柱浓度遥感图,2019和2020年,1月1日至20日、1月28日至2月9日,2月10日至25日三个时段


中国东部上空NO2柱浓度分布比较


2、 35NASA博文中,作者Kasha Patel叙述中国重霾污染时使用的词汇是airborne particulate pollution known as PM2.5,即“细颗粒物污染”。然而5年前,在2015NASA的一次讲座中(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947550.htmlDr. Duncan说中国雾霾为烟雾,还特别解释了烟雾是烟+雾(Smog = Smoke + fog)。今年用词的变化虽然细微,却表明NASA研究人员提高了对中国雾霾污染本质的认识:霾不是烟

实际上,如果看照片,中国重霾污染和伦敦烟雾或洛杉矶烟雾都很相像。因此西方把中国雾霾说成烟雾,而中国人则常把西方烟雾说成雾霾。但这只说明能见度都受到了严重损害,仅此而已。 

西方“烟雾”一词来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伦敦。烟雾严重时,SO2和烟尘浓度高企,能看到大量烟囱喷发黑色烟流,暗无天日场景和身穿黑色礼服手拿雨伞的绅士太太是特色。伦敦烟雾呛人,可以5天内致死4000人。当年伦敦严重烟雾时常伴浓雾,因此说成烟雾相当确切。 

中国“雾霾”一词出现于新世纪。城市里很少看到烟囱和黑色烟流,但重霾污染时PM2.5(细颗粒物)浓度高企,SO2NO2浓度却很低。虽然有时也暗无天日,但并不呛人或致人迅速死亡,而是对人体健康发生慢性影响。细颗粒物不容易沉积到地面,会随气流输送扩散,因此形成区域性空气污染。然而重霾一过,因为很少沉积,依旧红花绿树,仕女衣着靓丽。但虽然细颗粒物看不见,却会吸收和散射光辐射。人们望出去一片灰蒙蒙,模糊不清,感觉压抑,有时称之为灰霾。“雾蒙蒙地”是中国公众用来描述“模模糊糊”感觉的常用形容词。重霾污染又常伴有高湿度和不同程度的雾气,因此雾霾逐渐成了公众俚语,并不认真遵照气象学中关于雾和湿度的要求。 

“烟雾”的主要污染物是从烟囱直接排放的SO2和烟尘(一次),但雾霾的主要污染物(影响能见度的)是可溶性细颗粒物,即燃煤和燃油产生并排放SO2NOx之后,在空气中因化学反应转换成的硫酸盐和硝酸盐(二次)。中国发生雾霾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经济高速发展中虽然注意到了空气污染防治,但曾局限于改善工业布局,以及高烟囱和消烟除尘。燃煤重工业脱硫脱硝工作开展较晚,而且严格实施和管理需要时间。

虽然PM2.5浓度被用来代表霾污染的严重程度,但是PM2.5污染含义更加广泛,在没有雾霾时也到处发生,例如室内和道路街道。因此也不能把雾霾和PM2.5污染画等号。因此,如果不接受直译“Fog Haze”,建议用“Gray Haze”,可能是中国“雾霾”最确切的翻译词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1224578.html

上一篇:澄清有关逆温层和混合层的两张图
下一篇:又说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世卫组织的新闻原文
收藏 IP: 101.87.168.*| 热度|

2 杨正瓴 赵建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2: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