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瑞士奶酪中hazazd的理解
Prof.Reason在瑞士奶酪模型中并没有说明Hazard是什么,但他在列举时,列举出了物质、能量和毒性(mass, energy or toxicity),即物的方面,但没有说明它的来源,认为它在满足条件时就会发作而酿成事故。Reason认为hazard是生产过程中当然存在的东西,不用管它从哪里来、何时发作以及怎样发作酿成事故,努力做好防护就是。也因此,瑞士奶酪模型中没有根源原因这个概念,而特别重视防护措施(defences)是否有缺欠。
重视防护措施没有错,但“不管它从哪里来”这一点与现场实际不大相符,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把hazard找不出来,减弱它的危险性(risk)、甚至消除它,这样才能预防事故。至于所找到的hazard是不是事故的根源原因,那倒没有多大关系,尽可能把hazard找全更重要。
瑞士奶酪模型没有说明hazard的来源,这样理解也不算背离它的思想(瑞士奶酪SCM是一个大框架,可以有很多理解,也因此Reason在1997年SCM的奶酪上不做任何文字标识,因为标什么都不能表达奶酪、孔洞的思想):hazard来自于输入生产系统的原始资料或输出产品等物的方面、生产过程中原始资料和人力资源、相互关系等的不安全处理行为。不安全处理行为或者简称为不安全行为,从高级管理层到中级管理层到一线员工,都在累积着、形成着。由此是不是可以理解瑞士奶酪模型中的箭头到尖端方向逐步变粗呢?恐怕还不能这样理解,因为很多图中,箭头并没有粗细,而是一个等粗的箭头。另一个问题是,尽管在瑞士奶酪上将hazard画在事故发生过程的起始位置上,但是并不能将这个“起始”位置理解为生产过程的起始端,在生产过程的末端即产品端、中间过程都可能有hazard存在。“起始”位置仅仅是事故发生过程的“起始”位置而不是生产过程的“起始”位置。归结起来,把Reason的RCM上的hazard理解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未尝不可。
不管理论家认为hazard的中文是危险、危险源或者隐患或者其他的什么,实际工作中确实有hazard identification这个说法或者做法(见下图)。识别什么呢?当然是识别不安全物态和各类不安全行为,参考ISO45001(DIS版)等标准可知。很多的情况是按照规章去识别,当然还有一少部分不安全物态和不安全动作在章程上并没有,也就谈不上违章,但却是不安全的。由此可以看出,hazard就是不安全物态和不安全行为。如果此时将hazard翻译成危险源,那么危险源就应该包括不安全物态和不安全行为。
英文里没有隐患一词。如果将隐患理解为事故的直接来源,那正好隐患就是hazard,按照上面的理解,那隐患就等于危险源。如果将危险源理解为隐患的来源(管理好的危险源不出事、管理不好的危险源就变成了隐患,即事故的直接来源),隐患导致事故(“危险源→隐患→事故”),这种理解和英文无法对应。只在一种语言里面能表达,在另一种或几种语言中不能表达的东西,其科学性应该是不大可靠的。
不能不承认的是,在中文里面或者说在我国,多了隐患这个词汇,是把事故的发生根源区分得更细致了,不但把达到某一指标的储气罐理解为危险源,还把它的缺欠(泄漏点)理解为隐患。但是按照英文世界的理解,把储气罐上的缺欠(如泄漏点)这一个东西,叫做危险源或者隐患,其实也并不影响实际工作的细致和效果。弄两个词出来,即使人糊涂又与英文表达不接轨,平添困难,与实际工作也并无多大帮助。既然词汇已经出现了,只能采取中英文分开理解的办法了。
至于说实际工作中把整个储气罐而不是其上的泄漏点当作危险源,只要把概念使用加以修正就可以符合英文世界的含义。(已设置为仅实名用户可以评论,要加我为好友,请告诉我你是谁,谢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