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ming8004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ming800403

博文

南方地区的沙漠化、荒漠化与石漠化

已有 16920 次阅读 2021-6-24 17:18 |个人分类:读史方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概念不同

沙漠化不等于荒漠化,“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从概念上: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有两种——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也就是有天然的和人为的两种荒漠化,当然我们一般语境中的荒漠化主要是人类活动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发生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即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属性是土地退化,主要指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包括:土壤肥力的下降、土质沙化,以及生物生产性土地(耕地、草地、森林)面积减少等,表现形式是植被的减少。荒漠化的具体成因和类型有四种:水蚀、风蚀、盐碱、冻融,主要是前三种。

沙漠化是指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在非沙漠地带,出现了类似于沙漠的景观。沙漠化基本上可以说是荒漠化的主要类型。风蚀荒漠化一般就是沙漠化。在非荒漠化地区(非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土壤风蚀造成的土地退化,一般称为土地沙化,不称为沙漠化或荒漠化,所形成的退化土地,称为沙化土地。

水土流失狭义上指人为、加速水力侵蚀造成的水土资源损失,也是一种土地生产力的退化,与荒漠化具有一定的交集。亚湿润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水蚀荒漠化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但狭义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在内涵上没有交集。但在实际过程中,沙漠化发生的原因之一,即松散干燥的地表碎屑物作为风蚀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水流冲积带来的。广义的水土流失,包括水力、重力、风力等侵蚀形态造成的水土资源损失,与荒漠化、沙漠化的交集更大,水土流失是荒漠化重要的成因,但荒漠化外延超出了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其成因不仅有水土流失还有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289115.html


石漠化”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荒漠化”。中国南方绝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及热带湿润气候,除了极少数由于地形因素形成的雨影区外,不存在发生荒漠化的气候条件,当然也没有“荒漠化”、“沙漠化”。少数季节性风蚀形成的河湖海滨沙滩、沙洲如赣江下游、鄱阳湖、福建东山岛等,只能称为沙化土地。

石漠化包括广义和狭义的概念。狭义的或通常说的“石漠化”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亦称石化石山化岩漠化,是目前较被认同的名词,对其概念也有较一致的理解。石漠化是指在湿润地区,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Karst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造成植被持续退化乃至丧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或砾石堆积)而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石漠化为我国西南地区特有,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生态退化现象。

广义的“石漠化”除了狭义概念外,还包括:①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在花岗岩山地以崩岗方式发展形成的白沙岗红沙岗石漠化; 发生在第四纪红色岩系地区的红色石漠化 发生在四川紫色砂页岩地区,因岩性构造疏松,地表侵蚀严重,形成基岩裸露的石质坡地发生在泥石流、滑坡等活动频繁的陡坡峡谷地区,形成以沙石堆积为主的砾质石漠发生在矿藏丰富地区,以采矿采石采砂为主形成的碎石覆盖地; 发生在河流下游的冲击平原以及中游的河谷平原的沙质阶地和沙质河漫滩,海成阶地或海成沙堤。

由于地质条件、气候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的差异,这些类型的石漠化有着不同的成因和形成过程,本质上有一定的差异。

 石漠化成因与分布

狭义石漠化成因主要有气候、地质地貌、土壤、人类活动等方面。湿热气候及酸性降水,是发生喀斯特岩溶侵蚀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化学溶蚀作用强烈,岩溶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地表、地下径流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能旺盛地进行,形成丰富的岩溶地貌形态及洞穴系统。岩体强烈地岩溶化后,为岩溶地下水的形成、运移、储存创造了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

地质地貌条件中,大面积存在的巨厚的石灰岩岩层是喀斯特岩溶侵蚀和石漠化地区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地形方面,岩溶石漠化地区主要位于褶皱山地与欺负的高原表面,处于高原山地与平原和盆地相连的阶梯地带,加之水流在重力作用下的冲刷切割,形成河谷纵横、地表崎岖破碎的地形,地表、地下水资源易流失,加剧了溶洞和地下水系统发育,地表土层薄、易流失,山区水土资源渗漏流失现象突出。

在石灰岩母质和湿热条件发育形成的土壤,以黄、红壤为主,是石漠化的对象。具有土层薄、层次结构差、酸性大、肥力低、质地和孔隙结构不良的缺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

人类活动队植被的破坏,是造成石漠化的直接根源,主要有过度开垦、陡坡耕种,过度砍伐、樵采等。直接原因是人口密度大且经济落后、农村缺粮、缺钱、缺能源。另外,开矿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不重视水保环保也会大量破坏植被,造成石漠化。

第二节 石漠化程度与分布

2017年底,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狭义石漠化)总面积1007.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和广东8个省市区450余个县市;其中,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391.3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38.8%;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432.6万公顷,占43%;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66.2万公顷,占16.5%;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6.9万公顷,占1.7%;各省面积分别为247.0万公顷235.2万公顷、153.3万公顷、125.1万公顷、96.2万公顷、77.3万公顷、67.0万公顷和5.9万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1466.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北、云南、湖南、重庆、四川和广东,面积分别为363.8万公顷267.0万公顷、249.2万公顷、204.2万公顷、163.4万公顷、94.9万公顷、82.1万公顷和42.3万公顷

 石漠化程度划分表

石漠化程度分级

基岩裸露率/%

裸岩结构

植被结构

植被土被覆盖率/%

无明显石漠化

<20


乔灌草

70

潜在石漠化

20~30

点状

乔灌草

50~<70

轻度石漠化

30~50

点状+线状

乔草+灌木

35~50

中度石漠化

50~70

线状+点状

疏草+疏灌

20~35

重度石漠化

70~90

面状

疏草

10~20

极重度石漠化

90

面状

稀少

<10

 

石漠化防治措施

工程措施:通过石坎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发展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创造条件。针对喀斯特岩溶地表缺水、渗水严重的特点,修建水柜、蓄水池等小型蓄水设施,蓄、引、提相结合,保证农村生产生活用水,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变广种薄收为高产少种。

植被恢复:人工造林结合封禁治理,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植被体系,选择立地条件、交通、水源条件较好地方,结合造林工程措施建立经济林基地,发展商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对种植业的依赖。

水土保持耕作和生态农业措施:对暂时难以退耕或者坡改梯的耕地,采取横坡等高种植、少耕免耕、地表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减少表土流失和石漠化风险。发展猪--果的生态农业模式,改善农村能源供应,减少植被破坏。

草地畜牧业措施,在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土地上以及经济林株间播种绿肥、牧草恢复植被,并发展草食畜牧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1292572.html

上一篇:沙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
下一篇:夏季奥林匹克圣火第六次来到亚太地区
收藏 IP: 218.87.12.*| 热度|

3 杨卫东 张鹰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