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8月12日,考察了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本文呈现的是这一天考察照片,主要体现所看到的自然风貌。由于照片选择,主要考虑比较有特色、比较新奇优美,因此,不一定能代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宏观感受。
苏尼特右旗是京津北部主要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强劲,风沙活动肆虐,因此,成为进京主要风沙来源区和策源地。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京津风沙源项目,这一区域成为生态恢复重要区域。
由于当地降水只有150-200mm,极其干旱,因此,这一区域开展生态恢复难度较大,生态成果极脆弱,容易退化倒退,因此,以围栏封禁自然恢复为主。
苏尼特熊猫羊是中国著名地标性产品,过度放牧是造成当地荒漠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根据草场生产力确定放养数量,采用封育轮牧措施,是草场保护的主要措施。
1.橙红的土地,裸露稀疏的植被,剧烈的河道侵蚀,干旱区季节性河流,自然地理特征显著,犹如火星上的生态植被系统。
2.山坡汇水出山,冲刷出干沟,剧烈的侵蚀活动,也不能阻挡局地水分较好带来的生机。在沙漠戈壁地带,在季节性冲沟限区,发育形成了隐藏地带性的河谷榆树疏林景观。
3.今年降水异常丰沛,让沙漠里的水库蓄水量,异常的偏多。水库边上,山前区域,被较好的草地覆盖,而远处山地丘陵区域,山体浑圆,线条柔和,岩石裸露,充满荒凉贫瘠之感。
4.给我一个河湾吧。明亮的水面,绿绿的滩,水边与山脊的线条流畅,形成大自然的肌理轮廓线。大自然有时候是慷慨的,充满了色彩,有时候是苛刻的,颜色吝啬又单调。
5.本文呈现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局地性的,不代表地带性的景观,这幅图也不例外。这幅图,是我在高速行驶的越野车上,打开窗子信手拍摄。荒漠草原低洼地带,也会形成这种生态防护林景观。草地是浅浅的绿色,而树是墨绿色,体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6.沙漠的腹地竟然有这样的生态公益林,难得可贵。这里曾经是知青下乡的地方,曾经有一群一群外地来的青年人,在这儿流浪,思念远方的家乡和爹娘。
7.巨大的柳树,生长在沙漠的腹地,降水量不足200mm的地方,改变了我对干旱区的认识。干旱区并非都是干旱,而河流、盆地底部等地势低洼之处,地下水位较高之处,水分条件较好,仍旧会出现林地,成为人们生活的好地方。
8.当地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中学,为当地培养了大批干部。这群老年人,正在举行毕业四十周年聚会。他们大多是从外地赶来,重温中学时代,岁月蹉跎,人生沧桑。他们被放逐四十年,又回到曾经青春年少的地方,不改当年同窗情。
9.开紫色小花的是沙葱,耐旱沙地植物,郁郁葱葱,漫山遍野,远远看就如地表起了一层薄薄的雾。苏尼特右旗的羊肉之所以好,据说与吃沙葱有关系。干旱的苏尼特右旗,十年九旱,沙葱等待雨水到来,今年是他们的狂欢。
10.追寻神11降落的地方,与四子王旗接近。远处的风车,新能源时代的到来,给内蒙古荒漠草原带来了现代气息、生机与活力。山脊线上,还有抽提石油的磕头虫,干旱贫瘠的土地得到上帝的庇佑和祝福,通过地下宝贵的石油得以补偿。
11.山前冲积了厚层土壤,是雨季草地繁盛的地方,而巨大的土壤侵蚀,尤其是沟道侵蚀蚕食了肥沃的操场。即使200mm以下的干旱区,土壤侵蚀仍旧是如此活跃,如此猖狂,如此充满暴力美学。干旱区土壤侵蚀,需要治理吗?是我们水土保持工作者的研究区域和治理区域吗?是顺其自然的自然过程,还是需要人工干预的自然过程?
12.山体低洼处,形成巨大的侵蚀沟。这儿降水稀少,这条侵蚀沟,年龄可能几千岁、甚至上万岁了。干旱区产流规律是什么样的?是容易出产流,还是不容易产流,还是依赖降水的雨型?可惜,这些区域都被土壤侵蚀学家,忽视了。这儿可能是土壤侵蚀学家研究的未来之地,目前还没有时间去关注这些区域。当然,干旱区土壤侵蚀需要开创者、开拓者,那个人是谁呢?
13.草甸的高山之上,挖掘机采石头,修路架桥。人工活动在这个地方,已经侵入方方面面,在建设也在保护,需要我们精心地保护,细致地开发,不要辜负上苍对世人的恩赐。
14.快速行驶的越野车,向导指向左侧的山顶,一堆石块堆砌的山顶,快看小丑。我摇下车窗,快速拍摄了这张照片。眉骨高耸,鹰钩鼻子,张开嘴巴的小丑,在凝视远方,庇佑着这块土地。
15.毕鲁图庙,310年,藏传佛教的寺庙,历史悠久,地位尊贵。
16.相机表达宗教建筑,感觉一直不擅长。只有靠近,走进去,自己去体会。
17.天上盘旋的鹰,可惜不认识是什么类型的。我的朋友,小叶博士,他肯定能分辨出来。鹰是生物链的顶端,表明当地生态环境是健康的,食物链是完整的。
18.鹰是天上飞的,这个胖胖的家伙,是地上爬的,它叫土蝗。它长得肥肥的,根本不能飞,如何保护自己?真担心它的安全,希望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7: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