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流痕逸
董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秦风•蒹葭》
一 . 白露为霜
雪原冰河
天上飞行的时候,喜欢注视大地。俯览群峰﹑莽原﹑海岸,还有漂浮的云朵。就像在荒野﹑海边﹑和高岭的时候,也喜爱仰望星空。
在俯视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的,则是河流。
回中国的飞行,常常一个人长时间地凝视窗外,遥望翼下北方的原野。会过西伯利亚,那里有世界上所剩不多的大片湿地,还有原始的河流,未受水工程改变的自然河流。青少年的时代,曾经在那样的湿地里屯垦戍边。
白露之后,西伯利亚的原野,会披雪挂霜,然后开始漫长的冬季。寒冷中,夏日里曾经恣意泛滥﹑咆哮奔腾的河流也渐渐结冻,陷入沉寂。皑皑冰雪,简化了地表,简化了世界。这时候从天上看下去,如刀镟斧削,雪原冰河线条分外简练。
河流形态学书上说,在河道的转弯处,水流在河岸凹面一侧流速高,在河岸突面一边流速低。高速的水流冲刷侵蚀河岸,流速低的一侧泥沙沉积。水摧沙移,弯道推进。在水少的时候,冲刷沉积都少,河岸变化不大。而大洪水一来,河道形状的变化就极为显著。一次次的洪水,留下一道道的半月形的沉积扇面。若是在洁白冰封的大地上,这些弯弯水痕的轮廓就格外清晰。
常常是夜最深的时候,飞入西伯利亚。机舱里,电影结束了,众人都在眯睡。往往只是俺一个人痴痴地望着窗外,等待着晨曦,期待着那初吻大地的第一缕金色晨光。这时候,头脑里会冒出各样的问题:那河流周边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那就是庄周的世界吗?抑或是比庄周更远古的地老天荒?
二.宛在水中央
天山南麓,横卧着一个大沙漠,叫塔克拉玛干。那是全世界也数得着ͅͅ的大流动沙漠。旷世的黄沙,无尽的千丘万壑, 寥廓﹑广远 . . . 。
天山脚下,曾经有一条丝绸古路,沿山蜿蜒。路的南边,则有一条曾经的大河--塔里木河。这河集汇了来自昆仑山和天山的雪水,沿着山脉向东淌去,最终注入罗布泊。历史上,罗布泊曾经有几百公里的水面,辽阔﹑浩荡﹑望不到对岸。
丝绸古路边,建有一个古镇,名为轮台。轮台南面的塔里木河段,曾经在很多年中,展现过宽阔的河道。许多的分支,铺撒张放,恣意舒展。镇边,一条公路向南穿过塔里木河,进入大漠。
过河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走一百公里,深秋的时候,有一行人在这一带的滚滚沙丘里攀缘跋涉。这是一队研究水体生态学的学者。他们跑到这世界上最干燥的沙丘生态系统来做研究。这究竟是为什么?也许有人会问。答案是:因为,水过留痕;因为那沙丘顶上的胡杨,是曾经洪水的见证。
胡杨春天开花结种。种子的寿命很短,十几二十天,或者发芽,或者死去。春天雪水融化,造成洪水。洪水后的新沉积面,往往是最有利于种子发芽幼苗存活的生境。加之,树木的生长也依赖着在春夏季节里的比较高的水流水位。树轮记载了水流的历史。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树轮来推测重建水流的历史。
也许有人依然会问:重建水流历史,真正能为当下,提供神马帮助?
遡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三。伊人所谓
科学网上,会侃会玩儿“在水一方”的博主不少。文青范儿的靓mm们叹“水流无痕”,学究型的老爷们儿们争“水过留痕”。由于争论的学术特色,“水”和“水痕”就构筑了一道科学网上的特色风景线。这风景特色之一,涉及到科学网大V小文博主所提倡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叫“溯游从之”[1],或许也可以叫:“逆推”。
逆推作为一种方法,其结果,定性地说,不一定具有唯一性;定量地说,具有一定的误差。非唯一性和误差可以统称不确定性。比较显著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争议。在有关“水痕”的问题上,科学网上至少有过两场不小的争论:一是“雨痕”[2];一是“蹄窝” [3]。 争论中,两位名博主辩,众多博主参与。一说是“雨痕”,一说是“石击坑”;一说是“蹄窝”,一说是“壶穴”。唇枪舌剑,不亦乐乎。这两场争论展示了科学问题的不确定性。也表明,在研学自然现象的过程中,误解伴随着理解。
俺前面两节的说法,也涉及逆推。只是俺吝啬,不愿就此多花笔墨。平时在科学网读博文也常常是翻阅。喜欢看画,就像看拉洋片和小人书。所以,当俺阅读有关“水痕”的博文,只摘简单的画好看的看。印象比较深刻的画片是名博孟津的博文中的[4]。
晨光的初吻
四。蒹葭苍苍
文起于蒹葭,也当终于蒹葭。
据说,蒹葭就是芦苇。芦苇,是生命力极强极旺盛的植物。到了米洲,就成了入侵物种。而在中国,近几十年来,许多地方都传来苇子地面积下降、苇滩消失的消息,伴随着湿地的锐减。许多旧日的苇滩,只留下干涸的地面,和稀稀拉拉的残苇。看着这样的苇滩,俺会发出一声叹息。
米国有一条法律,规定湿地的面积不能有净减少。俺曾经向中国的湿地专家和湿地管理官员建议询问,中国能不能也建立相似的或者更进取的保护性法律。官员与专家,一致明确地回答:由于中国的国情,不可能。换句话来说,就是中国的湿地还会持续减少。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些今日的滔滔苇荡,后人也只能在干涸的残苇旁,在像看沙漠胡杨那样,想象着当今,“宛在水中央”。
那时可知谁人会叹:悲夫!
蒹葭,塔里木河边
部分参考文献
1.归因与溯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84-749793.html;
2. “雨痕”和“风动石撞击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741900.htm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742043.htm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742821.htm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741547.htm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742134.html;
3.“蹄窝”与“壶穴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317-553922.html;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553825.html;
4.波为水之皮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99-716630.html, 江山如画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99-585331.html, 凝固无语的河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99-679687.html 。
5.自家关于水的博文 高山听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1278-733163.html ;月光虹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1278-675867.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