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anDong

博文

欣阅星空:未污染的穹顶 精选

已有 7888 次阅读 2015-3-6 16:02 |个人分类:自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天问, 星空, 星星, 穹顶, 从前慢

俺一般不爱凑热闹。前几个星期,写了一篇小文觉得还缺点什么,放在那里,原准备搁一段有闲情以后改改再发。正巧这几天,“穹顶”、“从前慢”都很火,因此文与这两个词有关,索性也凑一次热闹,提前发了。

欣阅星空

董全

1. 从前慢:幼时京夜 

Watson: Calvin And Hobbes

小时候,住在京城。夏日的晚上,全家会坐在小院里乘凉。夜幕逐渐幽深,有越来越多的星星闪烁,明晃晃的在天穹上弯出一曲银河。就会常去仰望;偶尔,也会去数星星,越数就越密密麻麻,越数就越多。于是,认识了北斗星、北极星,知道了东南西北的坐标方向,听过了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由此也得知,俺们仰望的天穹叫“空间”,俺们生活其中的空间叫“宇宙”。天顶空间无穷的悠远,宇宙无穷的大。

也知道了,如果一个人朝着一个方向走,那会越走越远。

那个时候,夜也清澈,天也清澈,眼睛也清澈,心也清澈。

2
. 古时慢:“天问”

九天之际  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  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  列星安陈
出于汤谷  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  所行几里

            屈原 --“天问”

老师两千多年以前的这段话,翻译成当今中文大意是:空中的九天,怎样相连配置;天际弯边曲角很多,又有谁能数得清楚;天地在哪里交会,十二个星区怎样划分?日月悬挂在何处,众星如何置陈?太阳晨升于汤谷,夕落于蒙水,从清早直到黄昏,它到底奔行了多少里程?

有人说,屈老师的这些问题是几岁稚童看天空穹顶时冒出的问题。而史书说,老师是比当今院士还高的公知,亦曾是高官,曾居国都,还有一颗爱楚国的赤子之心,虽说也曾对当政者很不满。俺在想,屈老师这等高人这样问,至少说明古人那时候常常常关注星空。古时候,国人绘制出了的非常详细星象图,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象观察详细记录。

假若屈老师当今居住国都,像柴静mm那样仰望穹顶,他的“天问”会问什么问题呢?

3. 西方慢:黎曼空间

 Escher: Circle limit 3

长大点后又得知,西方人说,俺们生活的地方叫“地球”,而这地球是圆的。还有好事者,花挺大劲,画出来地图,甚至还做出了地球仪让人看。那么这个西方的观念对吗?得去亲身试试,才能知道那观念是不是真对。按照地球理论,朝着一个方向走,并不一定总是越走越远,而且可能回到原点。于是,俺乘上飞机一路只向东行,同时俯览大地和河流山川。几站之后,飞机真的从另一个方向到达了出发的机场,而在飞机上所见到的地形地貌,也同地图上画的也差不多。这样,俺就亲身体验了,朝着一个方向走,真的可以回到原点。(这就是说,你永远流浪离去的路上,同时也永远在回家的路上。)

“朝着一个方向走,越走越远”是常走路的人的经验常识,而“朝着一个方向走,回到原点”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听来的知识。当经验同理论发生冲突,应该信经验常识,还是应该信理论观念,这是一个值得问的科学问题吗?

后来又听说,有几个欧洲人,整出了一门学问,国人称之为“数学”。俺也去听了几门数学课。这才知道,按照欧几里德老师整出来的坐标系,朝着一个方向走,越走越远。若按照黎曼老师整出来的坐标系,朝着一个方向走,就有可能回到原点。俺这时才得知,平常大家量这量那的坐标,竟然是可以换着法儿定的。就像人们想事儿说事儿写事儿,也是可以换着法儿玩的。

俺很喜欢黎曼空间。它的坐标可以很符合内心的感知量度。在一个特定时间,一个屁大的事,可以心中占据特大一块空间。而那无限悠远的穹顶,可以只占一块微小的块或者仅仅一个点。(嗯呐,科学网上人们喜欢的,点、点、点。)

日常生活经验中,大家都喜欢用欧老师坐标观察事物。这样得出来的总结,常常叫作“客观”描述。而人们有限而无界的内心世界,就常常用黎曼坐标来“主观”感知。数学上,欧老师和黎老师的空间的差别,在于坐标轴线可以不可以弯曲。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客观”和“主观”的差别,也就在于坐标轴线的曲率。在这样的感知和叙事的话语里,线的弯直和曲率还能仅仅是一个几何问题吗?  

总是觉得,有些事情,用老师坐标来叙事,更为贴切。比如,当下人们喜欢谈论左派和右派。左右是体制变化上的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无论向左或是向右走,远了,就成了所谓的“极左”或者“极右”。有趣的是,极右离极左其实只有咫尺之遥。按照这两种说法去做,其结果都是赢者通吃、寡头与垄断。

4. 常常慢:西北高原

夜幕深邃、繁星闪烁。N年来,俺抬头仰望的经历,出现在过许多场景:小河桥上,陪水声哗哗;海边沙滩,伴篝火熊熊;甲板之上,闻涛声阵阵;山头草顶之巅,拂暖风习习;原始莽林之侧,听虫鸣嘤嘤。

记忆里,印象深刻的是些平常观望不到的星象。

一次在初春的湖中裸泳,凉凉的天幕极黑,数颗流星在穹顶相继划过。人们说,那是流星雨。

还有一次,在祁连山畔观望夜空,见到了UFO。一个圆形的飞行物,侧面看是椭圆形,好像有窗棂,发着绿光,旋转着,离地面并不很高,从东北向西南飞过,历时四十几分钟。

在不同地方,东半球南、东半球北、西半球南、西半球北、还有赤道附近,观读过夜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则是西部高原,无论是中国的、是米国的、还是南美洲的西部高原。在那里,穹顶好像降下来了,特别低,星星特别明亮、星空特别近。

在人们斗酒、打牌的时候,俺有时会从帐房里钻出来,去看看闪亮的星星。看着看着,耳边仿佛会听到乐曲。兴随所致,脚下也会滑出几个弧歩,一人独舞。

每隔几年,也会借用望远镜,从最大的到便携的,去看星星。可以看到各种颜色,还可以看到星团、星云、星系,和星星的卫星。常看的是土星环、木星及其卫星。有一次,还曾给一所中学拉去,用望远镜给学生及家人找星星,去前花了好几个时辰恶补知识、临时做准备。在大高倍数望远镜里看到的星光,有些是亿万年前发射出来的。

 


Watson: Calvin And Hobbes

5. 无关慢:《仰望星空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个年轻的地质队员,正经地在西北高原的高山野岭上,宿过多夜,转过几年,做着在地上地下找矿的事。后来,这位老哥出了名,在近耄耋之年,发表了一首诗,叫《仰望星空》,同时劝诫年轻人不能仅仅关心脚下、而且还要关注天空。随后,北京市就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命题,考高考作文。

读了对那诗的若干评论,无论颂扬、奉承、还是批评;也读了几篇以上述命题写作的高分数作文,和一些作家、名教师的对高考作文点评。读了那么多,具都是些抽象哲思的空洞说法,竟然没有读到一篇写出甚至提到观望什么样的星空,什么季节、什么星象位置、星象运动、什么颜色和特征,和观星空时的直接经验感受。这让人觉得,真白白错过了枉费了那野外科考人员仰望星空的浪漫情怀。

古人、洋人、和不久之前的国人,看看星空,都想象出讲出那么许许多多的故事,甚至能够进而证明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那么,现而今的北京人呢?都在看什么样的星空,寻什么样的星星?

也许俺过于苛求了北京的学生、老师、和作家。城市的光污染,加之常年的雾霾,令人们难能看清星星。柴静mm的报道说,在污染重的地方,有孩子们压根就没有见过星星。那么,左派右派朋友们,看星星是不是天赋人权呢?

6. 当今急:追星

但值得吐槽的仅仅是穹顶下的污染和雾霾吗?

这精神和文化世界里的雾霾难道不是同样的严重?北京的两三千万人口,有多大比例的人数还可以找到北极星和北斗星?提到北斗星,有些有高学位的年轻人竟然只知道电视剧《北斗星》,而不知道作为星星的北斗星。长安街旁,有个北京古观象台,曾是观星台俺路过那里多次,见那总是人迹寥寥。故宫金銮殿,人头如织,人流如潮,却鲜有人在日晷旁留步。消费观和价值观上的雾霾,不提也罢。

提起寻星,许多人立马奔向银屏,那里是他们的星空;许多人只知道英英、冰冰之类;那些挂着半斤粉、四两油的亮丽脸蛋,才是时下最受关切的闪亮的星。


7. 今夜慢:我们看星去

在写本文的时候,听的NPR 新闻,一个来自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记者,Peter Greste,在埃及监狱里关了一年多经历些折磨。最近,由军事强人Al-Sisi下令驱释,放了出来。当问及下一步计划做什么的时候,他回答说:回到家里、脚踏沙滩、观看日落、观望星星。对此,他加了一句解释:这段苦痛经历好似令人磐涅重生,让人意识到,正是这些小小的美丽瞬间在生活中最为宝贵。

同许多中文网站一样,科学网也是一个吐槽的地方。一些博文和评论火气十足、抱怨多多,甚至有些博文以尖酸刻薄毒舌为有趣。就像本文上面一段批评,也让自己觉得是不免了此俗。有人说,这是当下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有人说,这是学习鲁迅学得太多。窃以为,此俗应该还有一个小小的原因,那就是人们没有找机会去看星星。下面一幅卡通画说得好:“如果我们每天坐在户外,看看星星,生活定会很有不同。”

真的吗?

试试吧,让我们看星去。Let’s go and see starry skies

Watson: Calvin And Hobbes 




望星空  

望星空((二胡)).mp3


抬头望见北斗星 许岚岚.mp3

 

图片来自网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1278-872454.html

上一篇:聖梨
下一篇:春沼绿芳
收藏 IP: 24.52.22.*| 热度|

26 李雄 姬扬 赵斌 袁海涛 庄世宇 黄永义 陈楷翰 曾泳春 陈桥生 徐晓 强涛 王善勇 孙学军 张能立 李颖业 罗帆 齐云龙 余皓 徐旭东 biofans zjzhaokeqin uneyecat shenlu farmerlin zhaorzh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3-22 1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