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屠呦呦先生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外,我国尚未有其他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自此后,每到诺奖颁奖季,人们年年盼望我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但年年失望,于是乎人们纠结于期待、失望、抱怨等的情绪中,纷纷吐槽——既有消极的言论也有积极的建言。更有过于乐观者说:“别急,在过XX年后,我国科学家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会拿到手软。”
诚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要把愿望变成现实,我国得有一批经过验证的“从0到1”重大原创成果候着;否则,即使某些科学家把“从1到N”中的N大幅度拔高,恐怕也接不到来自瑞典颁奖委员会的电话。
用手指头数数我国已做出的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相关学科的重大原创成果,满打满算不过个位数(根据我对原创标准的理解估算的);再考虑到验证情况,已具备冲击诺奖的成果,我不知道究竟有没有。
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不少人士指望我国未来批量得诺奖,纯属无稽之谈哦。
为扭转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荒芜的局面,我国学界或科学家需要:
(1)把拉关系、拜码头搞人的阿谀逢迎劲头,转变为埋头面向科技难题攻关的斗志;
(2)把崇拜位子、票子、帽子的劲头,转变为想象力、洞察力、创造力的升级;
(3)把打着科研幌子、以功利心从事科研的劲头,转变为以好奇心探索世界的热情;
(4)把擅长于做跟风研究以多快好省出鸡肋成果的劲头,转变为“十年磨剑”以奇思妙想出卓越成果的追求;
(5)把以SCI论文指标(论文数量、期刊影响因子、论文引用数、高被引论文等)论英雄的不良风气,转变为以成果质量和意义论豪杰的优良传统;
(6)把热衷于当科研民工或高级科研民工的劲头,转变为甘当攻坚克难“愚公”的不懈坚持。
照此,我国学界或科学家把低级趣味升格到高级趣味,久而久之就会有一批经得起检验的诺奖级成果问世,其中某些成果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自然可期。
不过,真正的科学家不会以获得任何奖项为目的,其从事科研的动机十分单纯,即:地球村因我而科技强盛,人类社会因我而实质进步,世界人民因我而安居乐业。
参考(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