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6日,在四川大学2021年度科研工作总结会上,李言荣校长强调:
● 不做“二手科研”:基础研究不能再做以跟踪、模仿和附和别人为主的二手科研,应用研究要少做二手科研。要多做以问题导向为主的科研,多做以解决重大核心技术为目的的、有组织的、集成攻关科研!
● 以国家科技“四个面向”为导向,围绕学校“五大先导计划”,做真科研、解决真问题、做出真贡献,反对赝科研、似是而非的科研、以论文数量为导向的科研!
● 川大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而不是战术科技力量,更不是游击队、支援部队,要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嗯,三个叹号十分给力哦。上述讲话,基本上反映了科研的初心和精髓,体现了四川大学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我不得不为之点赞!
得到国家人财物大力支持的科研院所,可称为国家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做当之无愧的国家队,必须担国家之责慷慨前行,当民族之任栉风沐雨;必须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即以攻坚克难为目标,以造福民族乃至全人类为宗旨。如此,才能体现自己不可或缺作用。
何谓责任?是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范文正公的“以天下为己任。”;是钱学森的“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是啊,只有把生命和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才能凸显生命的伟大,历程的壮丽。
俗语云“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任何国家队说自己取得了某领域的卓越科技成果,得以攻克该领域公认的重大科技难题为标志,以成果的不可估量价值 “一剑封喉”。欲实现此,靠做那些跟风式的热点研究不行,靠做那些捡漏补遗的鸡肋研究不行,靠顶刊SCI论文为裁判也不行,须靠独辟蹊径开拓新路的长期扎实工作才有望实现。在解决难题的征途中,必然会发展原创理论和颠覆性技术,这也是国家倡导的科技优先发展战略。
要展现国家队的责任、担当和使命,需瞄准真问题,进而解决真问题,由此才能做出真贡献(卓越科技成果)。真贡献不是表面光鲜而内在虚幻的学术泡沫,而是脚踏实地的新发现新发明;真贡献不是夸夸其谈的卖弄资本,而是能真正为科技大厦添砖加瓦;真贡献不像鸡肋一样可随时丢弃,而像宝石一样恒久熠熠发光。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研,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就需要科研人员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客观事物,以不同于别人的思路来理解客观事物的演变。如此,其中某位科研人员可能会找到解决某个基础难题的“突破口”,进而导致整体性的突破诞生卓越成果。纵观科学发展史,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们,主要是靠个人“灵光闪现”做出的伟大贡献,是靠智慧而非大量经费的成功典范。对某一领域的基础科研而言,人多并不意味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而往往由于思维趋于同质化,出现“人多自乱、鸡多不下蛋”的怪象。因此,对基础科研,宜鼓励科研人员或小团队的单打独斗,不宜盲目集群攻关。
然而,技术研发,尤其是重大或关键技术研发,往往涉及众多环节,通常需要一批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大团队)协同攻关。
总之,分清科学与技术,制定科研政策时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仅有了正确的科研导向不行,还得把其落到实处才能开花结果,这就需要制订让科研人员静心钻研的相应科研成果评价措施。任何好的措施,应着眼于实绩而非“包装”,应聚焦于“疗效”而非“广告”,即看究竟突破了什么(学术定论/主流共识/思维定式/研究范式/现行做法/权宜之计/学术僵局等),提出了什么新原理/新理论/新方法实现突破的,意义多大。
但愿我国有更多的科研院所,参考四川大学的新科研导向,制订出有利于科技实质性进步的科研新政,引导科研人员安心做实事、做真事、做大事。只有这样,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我国才能以强盛的科技实力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4: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