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为何说科学研究更需要战术科学家?

已有 3592 次阅读 2021-10-1 10:31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们知道,科学与技术不同。前者的进步一般是靠科研人员单打独斗实现的;而后者的研发(特别是重大或关键技术)往往涉及众多环节,通常需要一批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大团队)协同攻关。人员多了,自然需要领军人物(战略家)运作、打通、协调各界,优化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进而研发出可靠实用的技术并产业化,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提升国防实力。无疑,钱学森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战略家,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奠基了我国航天事业,增强了我国军事实力。在此国庆节之日,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研,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就需要科研人员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客观事物,以不同于别人的思路来理解客观事物的演变。如此,其中某位科研人员可能会找到解决某个基础难题的“突破口”,进而导致整体性的突破诞生好的乃至卓越成果。做出这样成果的科研人员,才有资格成为科学家。纵观科学发展史,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们,主要是靠个人“灵光闪现”做出的伟大贡献,是靠智慧而非大量经费的成功典范。对某一领域的基础科研而言,人多并不意味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而往往由于思维趋于同质化,出现人多自乱、鸡多不下蛋”的怪象。

上述分析说明,科学研究而非技术研发,尤其需要科学家个人的“单打独斗”;科研突破,尤其需要科学家个人的身体力行、不懈探索;科研引领,尤其需要科学家个人的率先垂范。显然,这都局限于战术层面。

目前,我们面临着诸多的科学难题,如地质灾害演变机理与预测理论、癌症发病机理,要取得重大突破,必然要靠战术科学家的努力。然而,对亟待攻克的卡脖子技术,如高精度光刻机和高端芯片,确实需要战略家整合各种资源、引领大团队沿着最优路径前行。

总之,分清科学与技术,制定科研政策时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相关:

小团队科研模式是重要原创工作的摇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6252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06395.html

上一篇:为什么新滩滑坡未发生在大暴雨期间?
下一篇:得诺奖不应成为科学家的动机
收藏 IP: 59.109.157.*| 热度|

18 檀成龙 晏成和 胡泽春 杨正瓴 郑永军 张学文 宁利中 陈新平 范振英 贾玉玺 吴斌 彭振华 周忠浩 徐耀 杨立坚 张明武 孙颉 张国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