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科研追求:留下“垫棺作枕”之作 精选

已有 9475 次阅读 2021-5-24 11:11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陈忠实先生并不是高产作家。他撰写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自1993年出版后,被赞誉为一部“民族的秘史”、“当代中国文学的里程碑”,在问及时年50岁的陈忠实为何要下定决心写这样大部头的小说时,他说“我要给我死的时候,做一部垫棺作枕的书。”确实,文不在多而在其重,人不在身而在其伟。

在科技界,所谓垫棺作枕”之作,是指能大幅推动科技发展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卓越成果,其以论文、著作、报告、专利等为载体,以可传承为特点。在科技界,能留下“垫棺作枕”之作的人士不多,袁隆平先生是其中一位。他是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第一人,他为中国人乃至地球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去世后,引发了无数国人的哀悼和缅怀,在我国科技界能享有此哀荣者,屈指可数。人心如秤,某个人为国为民出多大力、流多少汗,群众就会给其报多大“分量”、点多少赞,既不会添油加醋,也不会缺斤短两。追求人生的“分量”,不可不知这个道理。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么,科研人员死后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评价呢?

据报道【1】,美国一流物理教授大多希望死后获得专业成就上的认可,如“是某领域的领导者”、“像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一样成为某理论的开创者。”甚至有受访者表示“如果能够为物理学发展做些实事且赢得同事尊重的话,可以任何时候进天堂。”尽管采访的样本数量较少,但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些问题。

反观我国诸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各种光环加身的大咖,追求的是“跟风式NI论文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福利”,追求的是立竿见影、有暂时显示度的成果。嗯,急功近利不可能出卓越成果,耐不住寂寞不可能被载入史册。君不见,有些大咖生前都有各自的门派,有各自的“理论”体系,膜拜者众,可死后不出几年,树倒猢狲散,鲜有人再提及其学术贡献。

在新时代,要玩科技成果大比拼,在科学方面要比比智慧,看谁能提出载入史册的大定律;在技术方面要比比能力和定力,看谁能首先研发出造福于人类的优秀产品。如此等等。在目前日益严峻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科研人员唯有坚持自力更生、持之以恒之精神,以攻坚克难为己任,才能做出更多的卓越成果为国分忧,才能使我国早日成为科技强国。

参考

1Joseph C. Hermanowicz,2016. Honor in the Academic Profession:How Professors Want to be Remembered by Colleagues.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Vol. 87, No. 3, 363-389.

相关:

科研追求:与其第一,不如唯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1472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88016.html

上一篇:科学认识青海玛多M7.4地震
下一篇:2021年度国基项目评审感受
收藏 IP: 59.109.158.*| 热度|

27 晏成和 郑永军 卜令泽 王安良 檀成龙 程少堂 段含明 武夷山 钟定胜 贾玉玺 王林波 王琛 杨顺华 马鸣 杨正瓴 黄永义 吴斌 郭永兴 韦四江 孙长庆 姚远 王媛媛 刘闻铎 张明武 徐长庆 沈兆勇 许珂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