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有不想发表顶刊论文的科研人员吗? 精选

已有 11250 次阅读 2021-3-1 21:48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从国家层面实施破“五唯”政策后,我在不少场合听到一些奇谈怪论,诸如:现在不提倡发论文了,不提倡发SCI论文了,不提倡发顶刊论文了。当然,这些都是误解,且听我一一道来。

大家知道,科研人员主要以论文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发表论文,别人怎么知道你在做什么?对某个问题的研究进展到什么程度?除此,发论文还是争夺某项成果优先权的需要,即谁先发表了某项成果,通常认为谁是拥有该成果的冠军。

由于在影响因子越高的SCI期刊(特别是顶刊)上发表的论文传播力度越大,故科研人员投稿时往往按照顶刊®本领域权威期刊®本领域普通期刊®预印本网络平台的次序(有时科研人员为争夺成果优先权,先投预印本网络平台)进行,只要不是特别糟糕的论文,几乎都能找到“接收单位”。任何科研人员,都希望自己的论文被更多的人看到、被更多的人认可,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因此,若有人说自己不想在顶刊上发表论文,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是如诺奖得主本庶佑那样的极少数人只在乎顶级成果而不在乎成果发表的期刊,其二是有些人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其三是有些人喝高了。

既然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以发表顶刊论文为荣,那么顶刊论文能与顶级成果划等号吗?

大量的调查研究已指出,用论文相关指标(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排名等)衡量成果质量(创新性和价值)的做法不靠谱,因为其一是两者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其二是反例比比皆是。例如,全球科技界的最高奖——诺奖,其评审只看成果的原创性和价值,从不问处女作出处。是啊,因各种原因,有些重大原创科技成果发在了名不见经传的期刊,也有的发在了顶刊。因此,与其看论文相关指标,不如看论文内容,更能可靠地判断成果质量。

譬如,如果某位科研人员阐明了癌症发病机理并研发了治愈药物,即使相关论文发表在预印本网络平台,也无关紧要,反正杠杠的成果摆在那儿,不服不行,给诺奖是迟早的事儿!纵观科技史,只有那些经得起实践或时间检验、能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才能载入史册,做出这样成果的科研人员才能被永远称颂。因此,有志科研人员应以攻坚克难为目标,以做出原创成果为豪。

在致力于攻坚克难的科研人员心目中,或许不知道顶刊为何方神圣,但知道什么是顶级成果;或许不关注成果宣传,而仅关注自己着力研究的重大科技难题是否已得到真正解决。在攻坚克难的征途上,这些人永恒的信念是:与其碌碌无为平淡一生不如放手一搏,哪怕失败也不后悔!

本文的目的是,科研中有了重要的实质性进展,且反复确认无误,就应该及时撰写论文发表,但千万不要为论文而论文,也不要为迎合顶刊编辑喜好花费大量时间做鸡肋工作发表吸引眼球但经不起推敲的论文。简言之,我们应推崇“研质”而非“颜值”

再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因为科研人员主要以论文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以评价科研人员的成就主要还是看论文,但不是像过去那样主要看论文相关指标,而应单纯看成果质量。我觉得这才是破“唯论文”的真正意义所在。由于破“唯论文”的说法容易被误解,不如换成破“唯论文相关指标”更为妥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74481.html

上一篇:以“三大成功定律”攻坚克难
下一篇:科学认识新西兰M8.1地震
收藏 IP: 59.109.148.*| 热度|

32 檀成龙 杨正瓴 刘明超 李毅伟 郑强 黄永义 曾杰 郑永军 卜令泽 周向军 鲍海飞 周阿洋 赫荣乔 张明武 李文靖 晏成和 汤茂林 LetPub编辑 刘用生 杨金波 尧中华 郁志勇 刘立 郭新磊 张志东 王启云 胡泽春 杜占池 姚伟 杜永军 刘继为 李海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