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从居里夫人的抱怨谈起 精选

已有 12936 次阅读 2020-8-8 09:55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居里夫人

前几天,在成都出差期间,我阅读了《居里夫人文选》一书和王鸣阳的书评“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读后,我觉得有些感想,就写成这篇博文与大家分享。

居里夫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她一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是迄今为止唯一两度获此项殊荣的女性;她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后来,人们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已被证明是有效手段之一。

记得原来看过几本有关居里夫人的科普读物,其多把居里夫人塑造成高大全的完美形象,诸如“聪明勤奋、成绩优异、生活简朴、热爱科学、舍己为人、淡漠名利、贡献专利、造福人类” 。然而,她却是一位相当接地气的朴实女性,有着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对看不惯的事儿也敢于吐槽。

她曾抱怨道: “我们差不多花了四年时间才取得了在化学方面所要求的那些科学证据,证明了镭确实是一种新元素。如果我有足够的研究条件,做这同样的事情也许只需要一年。”“我们可以想象,一位热忱无私的学者,全部身心埋头于一项伟大的研究,可是一生都受到物质条件的掣肘,最终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该会留下多么大的遗恨啊!这个国家有她最优秀的儿女,是她最大的一笔财富,然而他们的天赋、才能和勇气竟然遭到荒废,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深深的痛惜。” 对于法国政府在他们成名之后给予的优惠,她没有“感恩”,反而将之奚落为“迟到的改善”。

上述居里夫人所抱怨的100 多年前科研人员面临的种种困难,我国不少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员也时常遇到。其中有些人怀才不遇,有些人虎落平阳,有些人英雄无用武之地。

那么,科研人员究竟需要什么呢?需要的是对研究工作过程的支持,而非“迟到的改善”;需要的是提供专心从事研究工作的良好环境,而尽量少些“来自外界的种种干扰” ——诸如频繁的量化考核。

如果国家能为有志科研人员的发展提供这样的环境——能翻多高的跟斗就给其铺多厚的垫子,能激起多大的浪花就给其修筑多深的池子,则能极大地激发其科研激情和创造力,这必将导致高创新性乃至原创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

近年来,我国已充分认识到原创无与伦比的价值,为此连续出台多项科研新政,把 “原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第一高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设立了原创探索项目,采用非常规评审扶持处于萌芽期的原创工作。那么,我国如何突破原创工作的瓶颈呢?关于此,康乐院士曾指出:“我国要想提升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科学家、管理部门和资助机构应该着眼长远,有很大的耐心去孕育、培养、支持创新思想。” 我觉得康院士的这番话说到了点上,必须点赞!

据我所知,我国有些科研人员已做出了原创成果但仍需完善,有些科研人员已产生了原创学术思想但需要“落地”。此时,若有关部门和有话语权的专家如“伯乐”一样能甄别出潜伏的“千里马”,给予其一定的人财物支持,把其“扶上马再送一程”,那该有多么美好的前景。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诚哉斯言,给 “千里马”一次机会,则极有可能创造一个奇迹。

参考(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45495.html

上一篇:如何看待孤立型地震?
下一篇:博客访问量600万随感:写博文与做科研
收藏 IP: 59.109.155.*| 热度|

33 武夷山 郑永军 王俊杰 代恒伟 杨正瓴 王安良 杜学领 王庆浩 曾杰 季丹 史晓雷 汪啸 黄永义 张士宏 陈万浩 赵志宏 韩玉芬 梁洪泽 刘山亮 孙颉 曾荣昌 吴斌 郑强 檀成龙 曹俊兴 张坤 杨金波 姚伟 陈新平 晏成和 陈兴峰 张国宏 简小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