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圈内人士普遍认可的定义,孤立型地震序列(isolated earthquake sequence)是指前震、余震都很稀少且与主震震级相差非常大的地震序列,即整个序列的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孤立型地震指该主震。
上述定义涉及到地震序列,而地震序列必然涉及到一定的时空范围。如果不能科学地厘定该时空范围,则不能可靠地辨识前震、主震、余震,进而也无法确定某次地震是否为孤立型地震。
然而,在能厘定该时空范围的前提下,有没有孤立型地震发生呢?
为便于理解,先以受载岩块(图1)为例。显然,在实验运行期间(确定的时空范围),岩块内的AE事件是有联系的,且这些事件构成一个完整的序列。换句话说,只要是发生在同一个受载块体内的事件,不论远近,都有内在关联。当岩块尺度较大时,几乎都能观测到某个较高能级的AE源附近无AE源;若观察者以距其他事件较远为由,把前者视为“孤立型AE源”,肯定是错误的。
图1 现场直剪试验中岩块产生的AE事件(范雷等,2012)
(红点表示AE源,黄圈表示“孤立型AE源”)
对空间尺度相当大的构造块体(对应的地面区域为地震区),在一个很长的地震周期内,由块体内锁固段破裂发生的地震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于锁固段尺度较大、分布范围通常也大,即使是同一个锁固段破裂发生的地震,其震中位置一般会分布在一个较大范围,即某些较大地震似乎是“孤立型地震”,但实则不然。再者,从逻辑上看,在某一地震区的某一轮地震周期,只能发生一次主震,而不是多次。
接着,举一个地震区实例。根据锁固段体积计算方法和MS≥5.6的地震活动,我们推测了昆仑山口西地震区第3锁固段的分布范围(图2中的蓝色虚线)。在该范围内MS≥5.6地震的震中相距较远,且基本符合上述孤立型地震定义,但这些地震均不是孤立地震,而是源自同一个锁固段且有直接联系的破裂事件。
图2 昆仑山口西地震区地震构造图(杨百存,2019)
按我的理解,科研可大致划分为三阶段——描述现象、探索机理、预测未来。当科研停留在描述现象阶段时,难免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待到掌握事物的演化机理,势必有机系统地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要联系地看问题,防止孤立地看问题;要发展地看问题,不能静止地看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万物是联系的、发展的,并且这种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普遍存在的。
的确,从事物联系的角度看问题,有助于弄清问题的本质;而从孤立的角度看问题,则极有可能陷入错误认知的泥潭,且不能自拔。
参考(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