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钻研时间都去哪儿了?

已有 3863 次阅读 2020-3-17 11:32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钻研

要说我国科研人员不忙,估计诸多科研人员不同意。确实,我国诸多科研人员不仅忙,而且时常加班也成为常态。可是,TA们都忙些什么呢?

忙着写论文、写本子、争项目、拿奖项,这耗费了大量时间;其次,填表、报账、开会、评审、扯淡、应酬等,也消耗了部分时间。然而,真正用于钻研的时间却较少。有一次我无意之中看到,某科研单位某办公室的门上贴着几个大字——“写论文、拿基金”,这是科研追求的某种真实写照,由此可见一斑。

科研是异常艰辛的智力劳动,只有全身心投入、长时间潜心探索,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即使再有天赋的科学工作者要想做出成绩,都需要付出足够的时间成本。若把大把时间用于钻研上,当灵感光顾茅塞顿开时则可能做出原创成果;反之,若把大把时间用于trivial的事儿上,虽可多快好省地挣得名利,然只能出些“鸡肋”成果。

气象学家魏格纳经深度钻研和长期求证,创立了划时代的“大陆漂移说”,被后人广为认可。张益唐先生长期没有论文发表,然在艰辛思索、灵感光顾后以一篇论文《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打破了孪生素数猜想研究多年裹足不前的局面,获得学界敬仰。有位资深院士和我说过:“现在突破任何一个科技难题都非常困难。一般说来,若某科研人员一年内发表10篇论文,极有可能全是水货;若十年内发表1篇论文,则有可能是硬货。”实际上,他这句话表达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之理念,我理解并赞同。

创新,尤其是原创,需要时间,而且需要的是大块连续时间。科研“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要想走在别人前面,需要好奇心驱动、耐得住寂寞“经常思考最根本的问题”才可能实现,而这绝不是一蹴而就滴。

人这一生,十分短暂。作为有抱负的科研人员,与其碌碌无为一生,不如奋起争先做出卓越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念想。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搞明白一件事儿,眼睛就花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被trivial的事儿缠绕,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参考(略)

相关:

深度思考的时间哪里去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1225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23937.html

上一篇:[转载]中科院院士杨乐——科研的“质”比“量”更重要
下一篇:痛悼林韵梅教授
收藏 IP: 59.109.155.*| 热度|

19 郑永军 杨正瓴 张国宏 张明武 范振英 季丹 刘欣 黄玉源 王汉森 李东风 冯大诚 王安良 徐耀 陈波 罗汉江 刘立 卜令泽 信忠保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