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在科研之路上要想有所成就,主要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然在前进的道路上有“贵人”相助也很关键,其可让自己加快科研进展和成果传播,可少走弯路。
我在科研生涯中要感谢的“贵人”太多,难以尽表。鉴于自2009年9月起以我为主创立并完善的锁固段理论,是自己学术之路上的重要成果,在探索过程中遇到了诸多“贵人”帮助,故借此感恩节之际致谢。
在2009年9月,那时心情较为郁闷,于是去青岛旅游散心。不经意间灵光闪现,意识到“锁固段”是主控一类大型斜坡稳定性的地质结构。于是乎立马终止了旅游,回京后建立了锁固段理论的雏形,并得到了滑坡实例的初步证实。兴奋之余,给实验室的十几位同事讲了讲,没想到TA们几乎一致认为:滑坡那么复杂,不可能存在应变比常数1.48,你脑袋进水了吧。过几天,我找王思敬院士汇报了下,他也将信将疑,建议实验室主任邀请工程地质和岩石力学专家,对锁固段概念的内涵、公式推导与实例分析质疑讨论。记得大家花了半天的时间对我的汇报进行“炮轰”,我也作了理性答复,专家们给出的结论是:锁固段确实存在于某些大型斜坡中;公式推导和简化没有问题;建议进行更多的验证工作。
我把大家的结论向王院士作了汇报,他又把我的研究报告仔细看了下,基本上肯定了锁固段支配一类斜坡稳定性的观点,并认可我发现的失稳演化规律。后来有一次见到他,他问“最近有什么新进展吗?我答曰“我猜想断层中也可能存在锁固段,想把斜坡锁固段理论扩展到地震预测,您看如何?” 他说“可以试试嘛,斜坡处于地壳浅表部,其稳定性受环境扰动的影响较大,即使这样,从你的研究看效果不错,而震源体埋藏深,受扰动的影响小,预计会有更好的效果。”在他的鼓励下,我们又发展了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
记得我们把开山之作《孕震断层的多锁固段脆性破裂机制与地震预测新方法的探索》投稿到《地球物理学报》,但审稿时遭到了某大牛的无厘头刁难,看到非学术的审稿意见我相当生气,直接找任主编的刘光鼎院士申诉,他很耐心的听完我的意见,说你把稿件和审稿意见留下来,我看看。过了两天,他打电话让我去他办公室,说“我详细看了,我对天然地震了解不多,但你用力学与地质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地震预测问题,属于科学;再者,地震预测是个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应当鼓励不同行业的人士探索,科学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你把稿件修改下,修改后再找其他专家看看,没啥大问题就以‘学术争鸣’的方式发表吧。”有了他的支持,我们的创新火花才没有被浇灭,论文得已发表。后来,我们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的论文主要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物理学进展》,与他的支持密不可分。
我们在研究地震区划分时,苏德辰先生提供了《中国大地构造图》、《中国岩石圈板块构造图》、《中国主要构造体系图》、《亚欧地质图》、《亚洲地质图》、《中国地质图》、《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徐锡伟先生提供了《中国活动构造图》电子版、《中国地震构造图》。没有这些基础地质构造资料,可靠地划分地震区是不可能滴。
自2009年9月以来,我在科研征途上遇到的“贵人”还有许多,有的给予了精神上的鼓励,有的提出了宝贵的完善意见。在和某些“高手”们的激烈PK中,我也受益良多,促进了进一步思考。在此一并致谢。
谚语有云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此希望有志科研人员能作出更多的高创新性成果,也希望其在创新之路上能遇到伯乐一样的“贵人”相助,以大幅推动科技进步。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