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学者应看重什么样的“面子”?

已有 3989 次阅读 2019-6-14 13:37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者, 面子

世界上每一个正常人,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尊重,都好“面子”。这在我国尤其,特别是在我国学术界尤甚。

听不少“海龟”讲过,和洋学者进行学术讨论且指出其可能的错误之处时,TA会很感兴趣,和对方辩论,不管最终有没有达成一致的结果,TA都会感谢对方,可能请对方吃饭,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然而,和国内学者讨论学术问题时(尤其在在公开场合),即使私人关系很好,也常因为观点冲突而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友尽”。例如,研究生答辩时,你否定了TA的核心工作或问的问题让TA无言以对,不仅TA觉得没“面子”,而且其指导老师会觉得失“面子”,以后会把你拒之门外。哪怕是近些年的学术会议,也是各讲各的,学术辩论见不到了。为什么?因为不敢提严肃的科学问题了,尤其是可能否定某一学派观点的科学问题。台上讲话的权威被质疑觉得“没面子”,要是有问题答不上来也没“面子”。对台下的人来说,你让人家没面子有什么好处?以后你要拿项目、评头衔,就别怪人家不给“面子”。

科学精神讲的是求真务实、理性质疑,这字字句句都是“面子”的“死敌”。若是一心求真,如何顾全“面子”?更惶论质疑,那在国人的意识里便是先要撕下“面子”滴。

科学探索寻求真谛的过程通常是一个不断试错、纠错、再试错、再纠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走弯路与犯错是常事儿,而一贯正确却十分鲜见。因此,自己的观点经不起推敲,自己的认识被挑战、被质疑,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反而是通过促进思考乃至纠错加快自己科研进程的“灵丹妙药”。换句话说,任何人的想法总存在局限性,通过讨论、沟通、辩论是不断纠错的过程,也是新思想不断迸发的过程。有了新思想,则有可能做出重要创新性成果。鉴于此,学者的焦点要放到科学求真上来、放到研究价值上来。学者的“面子”与科学探索寻求真谛相比并不重要。

对待学术研究,需要博大的胸怀,需要容忍别人否定自己的肚量。是啊,学者不要真那么在意明面上的“面子”,哪一天,人不在了自己的东西还在,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经久流传,这才是学者最大的“面子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84967.html

上一篇:基坑支护结构失稳的常见原因
下一篇:2019年6月17日宜宾长宁6.0级地震是否为构造地震?
收藏 IP: 59.109.147.*| 热度|

32 黄洪林 李培 王安良 张国宏 吴斌 冯兆东 范振英 梁洪泽 杨正瓴 冯大诚 张江敏 张学文 王崇臣 王从彦 晏成和 闵应骅 刘立 姚远 许培扬 吕健 彭真明 季丹 吴嗣泽 代恒伟 翟梦阳 姚伟 高友鹤 高峡 王应宽 王启云 杨百存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