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2018年7月份的某一天,和一帮博士研究生聊天时,有位帅小伙说“秦老师,说实话,我对科研没有兴趣,毕业后打算找家大公司工作,但要毕业,所里有SCI论文发表要求,我明年就要毕业了,但论文数量不够,很着急,我想写篇灌水的论文凑凑数,不知您如何看?”
看来,这位童鞋是率真的人,既然问我的看法,也得给点“正能量”的提醒或建议,我略想了下,和他以及持有差不多想法的童鞋,谈了我的看法(大意)。
科学家伙们,大都是通过发表论文或专利向学术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滴,成果有大小、有高低,但应以增长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以及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如果仅为了毕业、职称、奖励、“帽子”等,即为了论文而造灌水的论文,对自己未来的学术声誉非常不利,即使你毕业后不在学术圈,但毕竟“白纸黑字”是抹不掉的记录,这样的论文不会为自己“加分”,反而会“减分”,正所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呐。更可怕的是,有些人为了利益而铤而走险,靠抄袭甚至造假在所谓高大上杂志上发表论文,虽或许能得逞于一时,但迟早有一天会被揭露,正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嘛,想必不少人还记得这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学术声誉是靠论文、专利的质量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这来自于扎实的长期研究,不能急于求成,发表每一篇论文得有“干货”支撑。嗯,发表灌水论文的成本低、速度快,但潜在的负面影响大;至于抄袭和造假,更是严重的学术不端,想都不要想。有些人如果开了发表这样论文的先河,尝到了“甜头”,可能抑制不住自己,以至于想“蒙混”更多篇垃圾乃至“有毒”论文,甚至向学术不端靠拢。这样,不会太久,学术圈必然对你有负面看法,你的学术声誉就会“破产”。大家知道,建立自己的学术声誉很难,但毁掉自己的学术声誉可能会在“一夜”间,某篇“不良”论文一旦发酵,后果可想而知。如果声誉毁了,还能“修复”吗?
写到这里,想起了某老兄讲的一个真实故事。他曾和我们说过“有位博士研究生,一年发了10多篇论文,其中有8篇国际SCI论文,后来才知道,这些SCI论文是把某洋学者提出的用于硐室的某耦合模型,略微改进了下边界条件,用于斜坡稳定性分析,这样也算有可取之处,但你发一篇就行了,没想到这位学生上瘾了,换一个斜坡实例写一篇投稿到不同期刊,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样连续快速灌水了7篇SCI论文。这还不算,因为发表论文有奖励,后来胆子更大了,玩了个‘顺手牵羊’,竟然把该洋学者的某篇论文几乎原封不动地‘翻译’了一下,以原创论文形式发表在某中文期刊,以为洋学者看不到。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呀,后来被人家发现举报了。考虑到年轻人犯了错应该给改正的机会,该学者没有‘痛下杀手’深追,最终让这位学生给他发了个书面道歉信了之。”我估计这件事儿会对该学生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一辈子很难抬起头来。
其实,科学家伙的声誉不在于发表论文的篇数,不在于发表论文的载体——杂志档次,而在于是否推动了对某一科技问题的实质性进展,是否突破或解决了某悬而未决的科技难题。的确,真正原创性的重要成果哪怕只有一项,也足矣令地球人敬仰膜拜,而平淡无奇的科研,即便有数百篇SCI论文面世,也不过是太仓稊米,不足为道。要论论文发表数量、杂志影响因子、引用率,不少年轻人甚至会“秒杀”屠呦呦和袁隆平先生等。然而,这些“输家”的成果和声誉却会流芳百世,而那些所谓的“赢家”大都会“昙花一现”,在科技发展史上留不下一点痕迹。明白了这一点,就不要为论文而论文,坚守内心的安宁,踏踏实实做研究,认认真真谋发展,把每一篇论文看成自己的“孩子”,乃科学家伙的本分和健康发展之路。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