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对曹先生“回复”的回复

已有 5202 次阅读 2018-5-20 18:39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回复

 

  曹先生的回复:

1、 您的倒数第四段说:如果未来大地震发生在灌县-江油断裂东侧的隐身斗篷内,由花岗岩(这个得考证)构成的隐身斗篷,可是传播地震波的良好载体,在这样的地层中地震波的衰减较小,对成都的影响将会很大。对这个,估计谢干权教授可能想不到。实际上,您在假设未来地震发生在较为完整的花岗岩层,而非发生在底层破碎的大型断裂带,这个假设与有关地质应力释放的地质常识相违背。

2、您第三段说:考虑到汶川地震时成都已经受住了考验,至于应对较小的余震更不在话下。所以说,讨论强余震的影响,几乎没有必要。但你这考虑的情况的是只在同一个震源处发生余震,但当时需要考虑的更多,需要考虑在其它较为可能的区域是否也会发生较大的诱发性地震,换一个震源,成都的地震响应就可能不同了。因此,当时的会议,是有意义的。


3、您第四段说:至于汶川地震对成都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在于:(1)地震波主要沿东北方向传播;(2)灌县-江油断裂(见下图)以及盆地内的小尺度断裂起到了对地震波能量的屏蔽作用,导致向成都方向传播的能量得以大幅衰减。这些与隐身斗篷没有半毛钱关系。可以说这是一个因素,但必须与成都地区较为完整的花岗岩地层这个条件同时运用才行。你看,连远离震源的重庆都倒了房子死了不少人,如果真纯粹是你说的作用,不涉及到成都本身的地质条件,那说得通吗?


4、成都地下的花岗岩层,厚度超过45公里,地震波在广阔的岩体中传播,可以分散能量,疏导到远处去,地表500米厚的土壤和沙砾层,再一缓冲,就形成了成都的地质隔震条件。这一点没问题的。

我对“回复”的回复:

 

1.  您睁大眼看看,“隐形斗篷”内没有断裂嘛?您可有邓起东院士主编的《中国活动构造图》?

2.  从您介绍的情况看,是指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如果不是,您告诉我指那里?),只要大震不发生在灌县-江油断裂的东侧,再加上震级较小,不可能能对成都有较大影响。因为汶川地震已检验过了。

3.  完整的花岗岩对地震波起不到多少衰减作用,至于远离震源的(原回复遗漏了几个字)重庆房子倒塌,也可能是建筑质量问题,这不能作为依据。

4.  如果大地震发生在您说的花岗岩隐形斗篷内,您说对成都影响大还是小?

回复完,本来就暂时告一段落了,但因涉及到西昌地震区,故再多说两句。曹先生提到的“隐形斗篷”区,有一大部分落在我们划定的西昌地震区(图1),成都位于该区。可以看到,“隐形斗篷”区及邻近区域断裂发育,M≥6.0的地震频发,西昌地震区一旦发生大地震,对成都的影响将会很大。而按照曹先生的说法,有“隐形斗篷”的存在,大地震对成都的影响较小,这可能会误导成都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 

1 四川及邻区涉及的地震区地震构造图(据秦四清等,2016

  

关于西昌地震区未来震情的分析,可参见:

西昌地震区的级别提升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51953.html

西昌地震区主要断层的闭锁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29127.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14933.html

上一篇:关于“地震隐身斗篷”的说法,请别扯淡了!
下一篇:2018-5-28松原5.7地震是什么事件?
收藏 IP: 119.52.228.*| 热度|

7 赵建民 刁承泰 徐晓 李志俊 刘洋 李久煊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