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关于“地震隐身斗篷”的说法,请别扯淡了! 精选

已有 15041 次阅读 2018-5-20 13:30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隐身斗篷, 评述

 

今天看到了曹先生写的一篇奇文,提及【1】:成都周围有着一个很厚、很坚固的花岗岩层(见下图),把成都与四川的各大震源隔开。花岗岩内地震波的传播很快,地震波传来后,就会沿着花岗岩层绕开成都,使得成都免遭烈性灾难。这就是后来被称之为成都有一顶地震隐身斗篷的论述。


先说说四川省科技厅召开紧急专家咨询会的必要性及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的可能性。从曹文中知道:三天前的5.12汶川8.0级大地震就发生在成都西北70公里处,出人意料的是,成都并未发生灾难性破坏。然而谁能保证总是这样幸运如果短期内再次大震,或剧烈余震,万一这次人口超1500万的成都未能幸免,发生恶性灾难,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看来,关注焦点在与汶川地震有关的大震或“强余震”上。一般认为,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北川-映秀断裂(中央断裂),而作为汶川与西昌地震区的分界断裂——灌县-江油断裂(前山断裂)(秦四清等,2016),则难以发生大震。由于孕育一次8.0级地震的时间很长,龙门山断裂带短期内再发8.0地震的可能性很小。考虑到汶川地震时成都已经受住了考验,至于应对较小的“余震”更不在话下。所以说,讨论“强余震”的影响,几乎没有必要。

至于汶川地震对成都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在于:(1)地震波主要沿东北方向传播;(2)灌县-江油断裂(见下图)以及盆地内的小尺度断裂起到了对地震波能量的“屏蔽作用”,导致向成都方向传播的能量得以大幅衰减。这些与“隐身斗篷”没有半毛钱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过去专家们对地震机理和发生规律知之甚少,难以对龙门山断裂带以及成都周围未来的地震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所以表态时“去厕所”是明智之举,也是尊重当时科学认知的表现,这无可厚非。

如果未来大地震发生在灌县-江油断裂东侧的“隐身斗篷”内,由花岗岩(这个得考证)构成的“隐身斗篷”,可是传播地震波的良好载体,在这样的地层中地震波的衰减较小,对成都的影响将会很大。对这个,估计谢干权教授可能想不到。

换句话说,如果成都周围没有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讨论有无“隐身斗篷”纯属吃饱了撑的;如果有,那么这个“隐身斗篷”可是地震的“帮凶”。

由于大地震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说短期内“不地震、危害小、没问题”,大部分情况下是正确滴,但这是“猜对”的结果,并不能证明你的认识或说法靠谱!万一“中奖”了,那就有热闹看了。

作为一名严谨的学者,决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得有自己的深度思考,这样才不至于以讹传讹、误导吃瓜群众。

后记:再放一张徐锡伟等(2015)主编的《中国及邻近地区地震构造图》截图(见下图),就知道成都附近的地质构造很复杂,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强烈。若在灌县-江油断裂东侧的“隐形斗篷”区域发震时,地震波也必将呈现强烈的各向异性传播特征,若有人说在该区域发生大地震对成都的影响较小,依据何在?




参考

【1】幸免汶川地震:成都有一顶躲开地震的隐身斗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1933-1114836.html

其他(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14890.html

上一篇:把物理学公式涂鸦在井盖上的做法不妥!
下一篇:对曹先生“回复”的回复
收藏 IP: 101.64.179.*| 热度|

19 朱志敏 吴晓娲 赵建民 姬扬 吕洪波 刁承泰 黄永义 迟延崑 徐晓 韩枫 刘洋 李学宽 杨正瓴 杨宁 冯新 苏德辰 王少凯 ncepuztf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