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为何意大利的强震闹得欢?

已有 4693 次阅读 2016-10-30 16:52 |个人分类:强震预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意大利强震, 伊士麦地震区

关注地震的人们知道,这些年意大利的强震们闹得欢。200946日,意大利北部的拉奎拉地区发生6.3级地震,导致309人丧生(来自Baidu)。因某些意大利地震学家对地震风险评估有误,闹出了震惊地球人的“判刑事件”风波。

仅今年下半年,意大利已经发生了多次M $\geqslant$ 5.5级地震(图1),其中有3强震。

震级(M)

发震时刻(UTC+8)

纬度(°)

经度(°)

深度

(千米)

参考位置

6.6

2016/10/30 14:40

42.9

13.1

10

意大利

6.1

2016/10/27 3:18

42.9

13.05

10

意大利

6.1

2016/8/24 9:36

42.7

13.1

10

意大利

http://www.ceic.ac.cn/speedsearch?time=10&&page=3


1 2016-6-12016-10-30期间,全球部分地区发生的M $\geqslant " style="color:#333333;font-family:symbol;line-height:32px;text-indent:28px;$ 5.5级地震(NEIC

(红圈表示今天发生的6.6级地震)

为何强震们和意大利过不去呢?意大利未来有可能发生更大的地震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得看看意大利位于哪个地震区?这个地震区未来的发震潜力有多大?

今年我们完成了欧亚地震带地震区划2.0版(图2)及其震情分析,意大利位于伊士麦地震区(C区),该区是欧亚地震带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巨震们撒欢的区域,仅M≥8.0级地震已经发生13次啦。

2 欧亚地震带地震区划分图(2.0版)

A区:里斯本地震区、B区:伦敦地震区、C区:伊士麦地震区D区:开罗地震区、E区:耶路撒冷地震区、F区:贝斯尼地震区、G区:巴格达地震区、H区:阿巴斯港地震区、I区:大不里士地震区、J区:布哈拉地震区、K区:兴都库什地震区、L区:普杰地震区、M区:达卡地震区与N区:伊斯兰堡-加德满都地震区)

3示出了该地震区当前孕育周期经误差修正后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1】。根据365721日希腊克里特岛、367年地中海MS8.3级双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427515日巴塞罗那MK8.3级地震1855725日瑞士上瓦莱州Muk8.5级、18561012日希腊克里特岛MS8.3级双震的临界CBS值。根据秦四清等(2014a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区当前孕育周期存在第3锁固段,当其被加载至峰值强度点时,应发生标志性地震事件。

截止到2016224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2.27E+10J1/2,远离临界值3.01E+10J1/2。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震级:MW8.5~8.9级;震中位置:北纬38.4°,东经15.3°;震源深度:40~150km;发震时间窗口:长期。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还将发生不超过MW8.3级的preshock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窗口有更准确的判断。


3 伊士麦地震区公元前9999-2016.2.24之间CBS值与时间关系

(数据分析时选取MS≥7.0级地震事件;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12000年为实际年份;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可看出,尽管目前该区远离临界状态,但由于未来标志性地震事件为MW8.5~8.9级,其中间过程事件(preshock)也很猛,最大可达MW8.3级,故强震们的频发实属正常啦。具体到意大利,未来一段时间应做好预防MW7.6级左右地震的准备。

我们判断该区的主震事件尚未发生,因此从公元前9999年到主震发生前,该区发生的任何一次地震都不是余震。提醒下,意大利地震专家们不要拿“余震”说事,也不要说以后无更大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建议国家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才是硬道理。

地球约从1510年起进入了地震活跃期【2】,以后的地震们会越来越多,震级会越来越大,全球各国的防震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

【1】   秦四清,杨百存,薛雷,等2016. 欧亚地震带主要地震区主震事件判识地球物理学进展,31(2):0559-0573。

【2】   地球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科普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9222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11789.html

上一篇:“加速”现象是不是自然界演化具有的普遍特征呢?
下一篇:深度思考的时间哪里去了?
收藏 IP: 120.52.94.*| 热度|

5 杨正瓴 王少凯 黄彬彬 chaijf zxs61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