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几千年的有史记载的中外人类发展历史,地球上的人类饮食行为大致已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重叠与交叉。它们分别是:第一阶段——以果腹充饥为目的,可称作为“充饥型” 或“温饱型”。这类饮食行为在人类历史上占据着绝大多数的时期。直至今日,在中国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温饱尚未真正解决,人们的饮食行为仍处于这一阶段。这时的营养学可以说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以寻求能充饥果腹的食物为目的,营养不良普遍存在,尚无暇顾及食物的其他进一步要求。这是最初始阶段的营养学。
第二阶段,可以说是以追求满足口腹欲望为主体的营养学。早在《内经》时代,中国一些地方或一些人群已不存在饥饱问题,因此,食不厌精,追求美味高梁,山珍海味,且以酒为浆,一醉方休,乐此不彼,就是这些人群的特点。这一阶段的营养学以追究美味,讲究珍奇,精于烹饪为特征。虽也一定程度讲究食物的营养价值,却让位于满足口腹之欲,故可称其为“口福型”或“遂欲型”。这一类型目前在世界范围很多地方都普遍存在,在中国的某些地方还相当甚行。它以营养失衡或营养过剩方式造成了对健康的很大伤害。
如果说,第一、第二阶段营养学特征就本质而言世界范围内尚表现为大同小异的话,第三阶段的营养学特征,中国与西方却表现为截然不同的趋向。在传统中国,第三阶段的营养学主要可归纳为补益型特征。它很早便已出现,可以说有“遂欲型”便有了“补益型”。至少,《庄子》在讨论“卫生”的时候,已有涉及;更早期可追溯到周公以商汤因嗜酒而乱性亡国,告诫汤液醪醴,戒之有时;到了《内经》时代,传统中医营养学的“补益型”特征已体系初具。它的特点可概括为:反对纵肆口腹,满足欲望;讲究以饮食补益身体;同时,借饮食适当纠正个体的阴阳偏差。
中世纪的西方是个宗教统治下的漫长社会。一方面,宗教戒律下的百姓只能以果腹为求,另一方面的贵族则享受着美味,处于满足“口福”的“遂欲型”状态。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三阶段营养学可以说是萌生于近二百年的近代营养学诞生以后,它强调须分析人体的对不同营养成份的平均需求,然而逐一制定理想化了的各种营养成分或营养素的“每日(最佳)推荐摄入量”,并广为宣传,要求人们按此摄入营养成份和营养素。故这又可简称为“营养型”或“标准量型”营养学。这无疑是营养学的一次革命。但它难免烙有“机械论”和讲究共性的“工业化大生产”的印证。
第四阶段的营养学可谓是刚刚兴起的,它是兼顾了中西方不同优势与特点,且具有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现时代新营养学,这就是功能营养、个体营养加标准量营养的三合一的新营养学。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