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rningmin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urningmind

博文

科学的四种境界 精选

已有 6759 次阅读 2011-9-5 02:16 |个人分类:教育科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院士, 诺贝尔奖, 科研方法, 科学境界, 科学分工


王国维曾讲过做学问的三层境界,描述了研究过程的三个阶段:博览、精研、释惑。这放之于今天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文史学研究依然是适用的。但近几百年来的自然科学发展,尤其是愈来愈甚的学术分工,对在自然科学获得真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欲结合实际,就科学研究的过程分析描述四个不同的境界。

 

境界一:一无所知。

 

这相当于刚入大学的新生,freshman,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在科研上这表现为:不知道科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适合自己研究,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自己也往往不具备相应的研究技能。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人往往处于这种状态。

 

境界二:无所不知。

 

这相当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sophomore,在大学里呆了一两年之后,感觉对学校的所有情况都熟悉了。很多即将毕业或感到有所成就的研究生可能处于这种状态。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从朋友那里听说其同系的一个即将毕业的中国留学生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分子遗传学领域的所有实验技术,再没有什么可学的了。进入研究生段学习,在导师指导下结合自己兴趣选择了一个研究领域并掌握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确实是一个实在的进步,但掌握了研究方法并不等于解决了该领域的所有重要科学问题,并且这只是局限于一个领域之内。

 

境界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进入大学第三年,很多学生才知道自己虽然对学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很多东西自己还不知道,很多人比自己知道的更多-所以自己只是个junior。表现在科研上,这就是知道自己对哪些问题有比较好的了解,对哪些技能有比较好的把握,但同时也知道自己对哪些领域或研究方法还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当然,在意识到这些之后,由于现代社会的学术分工,大部分人往往选择一个领域,甚至一个问题,去做更细致的研究。在取得一定的成果之后(虽然现在这成果越来越单一地以论文来衡量),你就成为一个senior,标志着你在某方面的能力获得承认。当然,由于所得成果在本领域的影响不同,得到的社会承认也有不同层次的差别,但这大致包括了高校或研究机构中的教授和研究员,各国的院士,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能达到这一步对很多人来讲已经很不容易了。

 

境界四:触摸全知真知。

 

科研分工是科研群体增长、研究问题细致化、研究方法愈来愈技术化的结果,它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对某些科学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在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但过度的学术分工可能使研究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从多方面看待同一问题,甚至在资源分配上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其结果是贻误甚至无法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如盲人摸象般从狭隘的视角得出错误的结论,并在总体上严重阻碍科学的发展。这些问题对那些不适合过度分隔的研究领域-如生物学-带来的后果尤其明显。

 

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有各种类型的遗传物质和表观遗传学修饰,各种各样的蛋白质和其它小分子,细胞内外有各种结构和各式传导过程,同时生物体还不断地对环境做出反应。这些造成了生物体内复杂的表达调控、交互作用、组织和器官的分化、表观性状的改变。不同的生物类型又进一步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尽管我们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侧重点不同人为地将生命科学分为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态学、医学、农学等,但对于我们研究的对象-生物体-而言,这些分子基础、过程、和现象是无法分隔的。只有整合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生物学研究我们才能对生命现象达到一个更为准确、更为全面的了解,包括生物的演化、疾病的发生、和各种生物新性状的形成机制。尽管最近半个多世纪的学科分野给生物学研究带来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方法,但也严重阻碍了生命科学的发展,现在是融合生物各学科的时候了。

 

生物学研究是以物理和化学为基础的,特别是某些学科如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某些生物学研究,如生物演化,除也需要物理和化学研究生命分子的最早起源,建立在生物学各领域之上研究生物在分子和表观层面的演化机制,也需融合进地质地理学、古生物学等学科做为研究背景和手段。生物演化研究的一部分是人类的演化,这和考古学等就自然融合起来,而人类演化的最近阶段就进入了历史学的研究范畴。

 

所以我们可以预见一个自然科学各领域相互交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甚至和人文艺术相融合的新的科学、知识时代。从而我们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以我个人之见,这就是科学研究的第四、也是最高境界。

 

但我副标题中有意加入“触摸”二字,一是因为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所谓“学海无崖”也;二从哲学角度讲,我们必须时刻警醒,我们对自然或社会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确实描述了自然或社会中的“真理”,还是只是我们人类甚至是个人有限的认识。但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这种提醒和不断努力之下,趋进对自然和社会真相的认识。能达到融会贯通、掌握最全面准确认识的学者方可称为“大师”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9163-482993.html

上一篇:谈谈中国大学的英文译名和中国英语学习的成败
下一篇:一场名人云集的冷泉港盛会 (一)
收藏 IP: 66.108.132.*| 热度|

9 曹志平 谢鑫 吉宗祥 印大中 赵凤光 王伟 罗晓敏 赵金丽 曹裕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