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汇》杂志社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zgdushu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博文

谈勇气

已有 3104 次阅读 2011-10-5 21:25 |个人分类:生活感悟|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育, style, class, face, 勇气

 

古典时代,是否有勇气坚守或实践自身的价值立场,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品质的重要指标。由此,如何通过有效手段来不断战胜自身的怯懦,构成了古典教育的重要内容。毫无疑问,在多数情况下,教育作为一种昂贵的稀缺资源,只有少数真正的贵族才配享有。而通过这种严格教育的少数人,就构成了一个国家或族群的精英阶层。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中的国王,就是在这种严酷的教育和训练中成长起来,并最终成为最出色的勇士。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个人的精英决不可能是炫财露富的主角,更不是用“高贵的古典学问”装点自身。精英的首要职责,是比普通人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由此而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不是从一个社会中过度索取(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精英”一词之所以成为负面价值的代名词,正是精英失落的结果。部分通过不正当手段而获得巨量财富的人(伪精英)盗用精英之名,不断侵吞社会资源,对其他社会成员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愤怒的矛头指向“精英”,并非毫无理由(当然,基于某种极端的情绪而对无辜者造成直接的伤害[所谓“报复社会”],亦是不正当的)。

从“精英”(作为个体)一词的原初意义来看,其中必然包含着无畏的勇气及忍受极大痛苦的超强素质。这种超强的素质,必定是为保卫自由的价值而准备的。而无论一个奴隶具有多么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我们都很难将其视为精英阶层中的一员。由此,作为个体的精英必定是有自由意志的,而非实现某种目标的工具。如上讨论,是从一般意义上进行的。古典时代的精英,是某种价值理想的承载者,在某一共同体中往往扮演着半神的角色。而在现代社会,精英身上的“光晕”逐渐暗淡,人们更多地以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来看待精英。这当然是必要的。防止社会精英因自己的利益追求、价值偏好来操控整个社会,是一种必要的警惕。但无论是古典时代还是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想成为真正的精英,必定意味着比普通人付出更多。

在今天,有思想导师告诉人们,要想成为精英,必须接受完备的古典教育。应该说,接受古典教育,即使对普通公民而言,部分也是必要的。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完全认同古人的价值观。更不意味着青年人一定要接受现代圣人的“教化”,成为一批“高贵的跟屁虫”。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今日中国社会中所谓的“精英”论者,往往对近代以来的启蒙主义持一种反对的立场。由此,自觉地充当“高贵的奴隶”(是否高贵,有待于现代圣人的“加封”),就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倾向。总结起来,“现代圣人”们就是以想象性的“高贵”为诱饵,以拒斥启蒙价值的夸张姿态,招收效忠于自己的铁杆门徒。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何兆武译)一文中写道:“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毫无疑问,为了兜售自己的主张(获取自己的利益),“精英”论者当然“不屑于”康德所谓“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的勇气。

维特根斯坦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文化价值方面,他是个保守主义者。对于勇气的问题,他有过较多的讨论。但需特别注意的是,维特根斯坦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往往从个体的角度着眼。他在笔记中写道:“天才的尺度是性格,——尽管性格本身并不等于天才。天才不是‘才能性格’,而性格则是以一种特殊才能的形式显示出来。正如有人因为有勇气而跟着别人跳进水里,另一个人因为有勇气去写一首交响乐(这是一个无力的例子)。”(《维特根斯坦笔记》,以下关于维氏的引文,均出自该书)在多数情况下,人往往是怯懦的。加之人观察外界的能力,一般比反思自身的能力强大。因此,知道他人缺乏勇气,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知道他人缺乏勇气,这并没有使你自己赢得勇气。”而真正的“勇气总是意味着创新。”“可以说:‘天才是靠勇气去实践的才能’。”由此看来,没有勇气,甚至无所谓天才。而对一个思想者而言,勇气当然是一项必备的素质。维特根斯坦说:“你可以给思想标上价格。有些思想的价格很高,有些则不那么高。一个人如何偿付思想的代价呢?答案我想应该是:要用勇气。”

                                               

  作者:李文倩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8700-493576.html

上一篇:听水
下一篇:解密——抢盐风波
收藏 IP: 222.20.71.*| 热度|

2 陈小润 彭思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