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情弄断一云江南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exue623

博文

江苏大学入侵生物学课题组研究生新生入学前调查——仲SS

已有 929 次阅读 2024-2-18 07:38 |个人分类:其它|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钻叶紫菀 (5).jpg

1. 你的性别(√):男()      (√)

2. 你的出生时间199*****

3. 你的籍贯:江苏省徐州市

4. 你的大学母校名称:伊犁师范大学

5. 你的大学所学专业:环境科学

6. 你为什么攻读研究生?

因为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我认为我对我所学的专业还不够了解。虽然学习的科目很多,但是都是学而不精,不能真正的运用到实际中。而读研可以让我对这个专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读研可以为我提供更大的平台,接触更多相关的知识。

7. 你为什么选择江苏大学?

首先是因为江苏大学办学历史悠久,前身是1902年在南京创办的的三江师范学堂,在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其次江苏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学习科研氛围浓厚。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的环境科学与工程是省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排名为B级。因此,我考研时将江苏大学最为我的目标院校。

8. 你为什么选择我们课题组?

这是因为在考研复习时,所复习的专业课是《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让我对微生物产生浓厚兴趣,通过了解得知,我们课题组主要研究有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希望可以进一步学习。

9. 未来三年的研究生时光,你认为哪些方面的事情(包括学习、科研、生活等各方面)可能是最为主要的?

我认为学习、科研、生活这三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他们是相辅相成。因为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可能很好的学习和科研的。好的生活是我们学习和科研的基础,而学习和科研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在读研期间会平衡好学习、科研和生活,快乐,充实的过好这三年研究生时光。

10. 未来三年的研究生时光,你认为读研遇到的主要障碍或者坑可能主要有哪些?

首先是阅读文献。因为大学期间阅读的文献比较少,而且以中文文献为主,而读研期间肯定要阅读大量文献,还有很多英文文献,我的英语水平不是太好,面对长篇的专业英文文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我认为可以多看,多积累,多练习,学习一些别人的经验,这是障碍可以解决的。

其次与师兄师姐,导师的相处。因为本人比较慢热,不太会说话,缺少人情世故的经验。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模式和大学应该是不一样的,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相处的时间会很多,如何沟通和相处是一个挑战。

11. 未来三年研究生时光,你认为是学生自身的先天禀赋更重要?还是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更重要?亦或是导师的学术水平更重要?亦或是导师的指导方法或者管理策略更重要?亦或者这些因素均很重要?你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给这些影响你毕业的主要因素的重要性排个顺序。

我认为:导师的指导方法或者管理策略>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导师的学术水平>学生自身的先天禀赋。

12. 未来三年研究生时光,你是期望导师对你们严格严厉更好一些?还是期望导师对你们温和宽松更好一些?

在选择导师时,这确实也是我很关心的一方面。我很纠结,如果选择对我严厉严格的导师,我担心我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请教,会因为怕犯错误被老师批评而不敢去尝试。如果选择温和宽松的导师,我又担心,我会因为老师温和,偷懒懈怠,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我希望导师能在我学习科研上严格要求,但是在生活中能温和相处。

13. 未来三年研究生时光,若你实际经历的读研生涯与你目前未入学前对未来三年研究生时光的憧憬差距较大,你认为如何调整自我以适应新的挑战?

首先要自己调整好心态,我认为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既然选择这条路,无论遇到好的或者不好的都要接受,抱怨或者自怨自艾都是没有用的,应该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其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未来期待少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大的落差,说不定还会有惊喜。积极调整,勇敢面对。

14. 站在岁月的渡口和时光的港湾,你对未来三年的自己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

想做什么就放开去做吧,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1990.html

上一篇:江苏大学入侵生物学课题组研究生新生入学前调查——许ZL
下一篇:江苏大学入侵生物学课题组研究生新生入学前调查——李C
收藏 IP: 223.68.77.*| 热度|

3 宁利中 许培扬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