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近海石油泄漏后,滩涂和底泥的治理观念本民科存在疑问?

已有 3063 次阅读 2015-1-2 20:1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石油泄漏后,通常在海浪作用下一部分形成油膜和乳浊液,挥发的挥发成沥青球的成沥青球,这些快速、中速动力行为众所周知;一部分吸附后或直接下沉到水底。这些下沉到水底的部分理论上应当存在一个吸附分相的状况,部分有机酸、酸位催化缩聚、表面张力差异、极性差异等导致分相的可能性极大,宏观上就是下沉石油“锚固”在底泥沉积物上,分相后的低密度部分或者微生物分解气体由于吉布斯自由能较大,会发生聚集现象并携带部分沉积物在一定时间后陆续重新上浮,尤其是在轻微的振动下,容易从泥床中“拔出”,从而造成较长期的持续污染行为。如果这一分析是正确的,那么在定时取样并振动时上色谱纸,使用红外光谱分析色谱纸上的成分时,或者直接上其他类型色谱,都将发生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状况,这个变化状况不仅与时间、矿物品种及其表面状况、外力与流变性能有关(即取样测变化点会发现与各种吸附曲线很不相符),而且不同于一般的石油逐渐蒸发的成分变化情况.

   

   类似这一类锚固行为,在平常的水体底泥中也可以发现,而且很明显的是,污染物在这些个底泥的消化速度远远低于水体中的悬浮物或溶液,这似乎可以从粘土矿物对微生物生存的干扰研究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实际上污染物向底泥迁移并长期存在,最后进入地层是一条很平常的途径。而分相后污染物消化的事情将变得更麻烦,尤其是对微生物自然净化而言。

   如果这一“锚固”现象确实被证明,那么石油进入水体底泥后的行为只能向比现在更坏的方面进行预测,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远远低估了石油泄漏的长期危害性?另外风浪活动也容易造成下沉油污重新上泛,这种的危害主要是在于释放速度超过了环境容量允许速度,应当没有锚固——分相的那么严重。

   不管是什么类型,直接结果就是:

  1.石油类物质非常长期地存在于水体系统,肯定有通过各种富集方式进入海洋生物体内,造成污染地区渔业经济非常长时期的大幅度下降。

  2.突发性风浪活动可能造成一定时间内浅海养殖区动物缺氧死亡,并可能频繁发生,直至石油没掉了,这应当注意一下一些泄漏地区养殖场较短的几年内是否有遇到这问题。

   可问题是,最近一直查不到相关下沉石油的新应对措施论文,原位微生物法未充分考虑到风浪下沉积物内石油的迁移,另外三个生态因子欠缺:氮磷氧,一个生态因子完全不可控:地形和沉积物变迁,多生态因子欠缺系统运作用按本民科理论去看是很不可靠的,不知道有什么新的途径被发表么?恳请哪位帮忙指点一下?

    如果能对本领域的带来新灵感,我很荣幸~           如果我想法有错,恳请指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855918.html

上一篇:南方的冷,是魔法攻击,北方的冷是物理攻击——准徒弟如是说。
下一篇:哦,厘清一下,偶说的准民科是指应用基础研究者
收藏 IP: 36.251.132.*| 热度|

8 徐晓 徐耀 彭真明 杨正瓴 陆泽橼 鲍海飞 aliala ybyb392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