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下载: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272371/WER9316.pdf?ua=1
http://www.who.int/immunization/documents/positionpapers/en/
狂犬病是狂犬病病毒属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脑炎 。人类狂犬病在临床上可以表现为众所周知的“狂躁”型或者“麻痹”型。两种型别都无法确定狂犬病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特定解剖定位。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狂犬病几乎总是致命的。极大多数病例的潜伏期为1-3 个月。 也有潜伏期超过 1 年的记载。
在暴露发生后,第一个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可能是咬伤部位的神经性疼痛。这是由病毒在背根神经节复制和细胞免疫反应介导的炎症引起。高度嗜神经性的狂犬病病毒在肌肉组织中复制并进入周围神经,通过周围神经系统扩散到脊髓并上行至大脑。到达大脑后,狂犬病病毒迅速复制并通过神经系统播散到包括唾液腺的各种许多不同组织。死亡是在分子水平上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导致的,没有或很少出现非特异性和弥漫性炎症。
临床狂犬病的存活率太低,仅 15 例有规范的文献证实,而且幸存者中大多数有严重后遗症[18]。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医疗支持,一般入院后2-3 天就会死亡。因此,临床狂犬病的治疗应以对症姑息治疗为主。
小结:
1.潜伏期多数是1-3个月,这就为暴露后预防提供了时间。潜伏期少于1周或者长于1年均极为罕见。
2.恐狂者如果认为自己已经发病,如果过了1周你还活着,证明你的假设不成立,你肯定不是狂犬病。
3.狂犬病的临床症状是非特异性,不要被症状所迷惑,多数时候恐狂的你均是自己吓自己。
4.只要暴露后第一时间去医疗机构进行规范处理,狂犬病100%可以预防。
5.在强效抗病毒药物出现之前,对治疗狂犬病几乎不可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0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