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ucation 哲学,教育,计算机,金融工程。不分文理工科。

博文

论文迷信误导中国的科研评价(二)

已有 5592 次阅读 2012-1-27 14:02 |个人分类:科学哲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研, 论文, 中国

1。发论文的初衷是争发明权
  行星轨道,三次方程形式解,微积分,勾股定理,新星发现,尺度随着速度而变,等许多问题的解决,首先发现的荣誉归属都产生过严重争论,情况很复杂,有时候确实是两个人独立发现的,有时候是抄袭或者借鉴。直至今日,仍然有大量的改头换面的抄袭。
发现宇称不守恒的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还为文章署名次序而耿耿于怀。 甚至科学网博主也会争论谁抄了谁。
 
于是需要有书面的日期为证,证明首发权。今日的期刊,都要求论文必须是首次发表,唯一投稿,都不厌其烦的注明文章何时收到,何时改毕。。
 论文最原始最核心的功能,还是利己的,就是证明首发权。
 发论文客观上了避免别人的重复劳动,但除了人道意味浓厚的医学论文,利他动机对论文发表只有微不足道的驱动力。
 
  发论文一般限于发了还有荣誉,不发也没用,甚至会被别人抢走的发明发现。(比如陆家羲就是因为国内刊物拒发
其论文导致痛失首发权)。但是我国绝大多数论文,包括SCI论文,那些混职称混毕业混结题的论文,并不是争首发权,
既没有他引也没有影响,完全是垃圾。
 
 对个人或者集体有重要价值的发明发现,不仅技术,科学也会保密,比如核研究,大数分解,生物化学。
也不一定科学才公开,技术也有公开的,比如著名的开源软件 Linux,不公开就没有人改进和传播它,就是死路一条 。
 
2.优秀的科研成果依靠媒体而不是论文来传播
  这个小标题有点绕,有人说科研成果首先发成论文,新闻媒体才会报道。不错,见1,很多论文是为了抢首发权。但是论文是否有科学或者应用价值,主要还是看普通书报科普期刊的反响。据我所能想到的,所有重要的发明发现,都是依靠普通媒体传播的,是否发过SCI论文,发表在什么刊物,都无关紧要,比如勾股定理,费尔马大定理就是书边的几行批注,仍然是无人不知的大定理。相对论,牛顿力学,基因,哥德巴赫猜想,计算机,大大小小的炸弹,包括证伪的水变油,交大汉芯。。。如果一项SCI/EI论文的内容没有得到普通书报的广泛转载,基本上该论文不会有太大意义。
  SCI/EI论文是给专业人员看的,读者极少,说不定许多论文根本就没有一个人认真读过。普通人根本就不知道SCI,EI为何物。
 如果经过大小同行公议,一个真正重要的发现发明出现了,不管是不是SCI的,专业人员一定会把它介绍给新闻媒体,或者书籍。
 
 新闻煤体不会关心那么多SCI,而是会挑选那些重要的科研成果来报道。判决一片论文的好坏,还是依靠新闻,科普而不是专业论文。从这个意义上讲,依据SCI评价科研也是不靠谱的。
 
3.SCI怎样变成Stupid Chinese Index
SCI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这些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学术界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就SCI本身来说,其索引功能帮助了科技人员获取文献信息。 通过其引文功能,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
  刊物编辑部收到投稿后,一般会随机找3-5名大同行评审,基本按照如下标准Clear:·Complete: Correct:Concise,
如果形式上逻辑上没有问题,就会建议刊发,刊发并不表示该文是否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评委和编辑部仅仅说,这篇论文值得
公开,让同行来评议。对论文真正的评价,来自于论文刊发后在引起的反应。
 
  衡量期刊和论文质量的,除了影响因子外,还有及时指数(Immidiacy Index)和被引用半衰期(Cited Half Life)。
  
   SCI论文极多。真正的好论文极少,其特点是会有高的引用率,而且会立刻引起轰动。 实际上,在国际上,一个人发表了许多没有影响的SCI论文,反而会对这个人会形成负面评价,因为一系列论文同时证明了他没有重要成果。
  SCI论文水到什么地步?我只说一个事实,可以花钱雇枪手发SCI论文,谁敢说SCI代表了先进水平,我假造给你看。
 
    我国对SCI的使用,赋予了SCI过多的职能,现在评职称评基金一般挂钩SCI的数量,加上中国人会想办法自引或者熟人互引造成虚假的引用率,真理跨过了适用条件就成为谬误,美国的SCI一进口就变成Stupid Chinese Index。
 
   中国基础科学界要想利用SCI评职称评基金也可以,就只能承认那种引用较多,或发表后同行公认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要剔除绝大部分水论文,即那些混职称混毕业混结题的论文。
 
4。工科和理工融合的科技均不适用SCI
  工科范围应用EI略好一点。技术在人财物的投入和时间的紧迫性都比自然科学要求高得多。清华那种工科大学,完全不必落入SCI的俗套.另一方面,中国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工艺相比基础科学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更多,是否还有必要去评价它?(待续)
 
5.只有中国在搞论文发表激励吗?
他说国外也有论文激励。当然有。
我对该博文的评论:国外也有论文激励。但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职称是和官本位挂钩的,
中国的科研机构主要是国有事业单位,很看重论文。到了中国的私有研发单位,
论文就是次要的评价标准了。
 
 
经营贝尔实验室,IBM,MS的研究院,用论文评价科研,非倒闭不可。
美国也有极少的国有的实验室,但是仍然是交给私营机构管理和考核,和中国实质不同,中国是行政化
的管理考核,对每个人,每个实验室都要求SCI论文指标,做表面文章很在行。
中国的计算论文的国有科研机构还没有倒闭,那是因为国家还在贴钱。
 
 
补充[2]复旦评职称发表论文从数量回归到质量 
 东方网3月28日消息:高校教师要评职称,发表论文数是“硬杠杠”:升副教授需4—6篇,升教授6—10篇,其中还必须有“核心期刊”、“权威期刊”……当前这一评价机制在我国高校属于“常规动作”,复旦大学却决意要破一破——教师只要拿得出够分量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严格评审,哪怕只有一篇,哪怕没有“权威”、“核心”,也能获得竞聘高级职称的资格。据悉,这一“代表作”机制自2010年起在个别院系试点,去年已在该校文科院系全面实施,今年酝酿在全校推广。

  “代表作”制度的基本做法是,在高级职务聘任过程中,教师可以自主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提交1—3篇代表作。学院学术评估通过后,由学校随机选择5位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校外学者,如学科带头人、院士等,匿名对申请人是否“真正优秀”、“能否破格”、“是否胜任”等问题作出学术评估。根据专家的学术意见,学校决定是否同意申请人参加竞聘。这项措施试点两年来,共有20多位教授申请人、近20位副教授申请人申请“代表作”学术评价,有一半未通过专家评审,约三分之一的申请人最终被学校正式聘任。

  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周亚明说:“过去,大家一直呼吁对教师学术工作要有科学评估的方法,但一直以来,为了表面上的公平和方便管理,大多采取‘一刀切’方式。希望通过‘代表作’制度,充分依靠专家,使真正有才能的人获得科学合理的评价。”在他看来,这一做法并非创新,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回归。“过去在论文数很少的情况下,重论文数量的做法有效推动了老师多思、多写、多发文章;如今从数量回归到质量,目的就是引导和激励更多人沉下心来,做高质量的工作,出有影响力的成果”。

  学校负责人表示,该校目前仍采用传统评价机制与“代表作”机制双轨运行,但后者更加注重科研的原创性和深度,将是今后学校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主要方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7101-531972.html

上一篇:论文迷信误导中国的科研评价
下一篇:话说怎样写自然科学基金申请
收藏 IP: 210.25.132.*| 热度|

2 孙学军 qiongjiaoshou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