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ucation 哲学,教育,计算机,金融工程。不分文理工科。

博文

科学-技术-产品-经济实力 精选

已有 10633 次阅读 2012-10-6 22:51 |个人分类:科学哲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技术, 产品

科学到底有什么用?
科学是工程技术的基础,工程技术又是产品和经济的基础,科学环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是,国家单位个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主要关心产品和经济,显然和科学ness的热情有距离。
原因何在?
 
工科ness都受过理科通识教育,反之不然。理科人一般没机会碰到工科人的问题,低估了原理解决之后面临的
关键技术的艰难,其实技术产品的竞争关系到个人财富的增减,公司的存亡,国家的兴衰,
严酷程度比科学竞争有过之而无不及.
 
科学,技术,产品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不能简单地比较其难易,
但从科学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的角度看,技术比科学难搞,产品化比技术难搞。
 
我举有广泛代表性的重大科技事项为例:
 
I 两弹一星。他们有什么科学呢?有,但是各国各个大学甚至中学都懂天体运行原子分裂那几个公式,
难度在工程技术上,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是没用的。
 
又如火箭我国也能造,但是产品化不行,成本高,可靠性低,商业发射就不合算。
 
II 计算机软件硬件。他们有什么科学呢?有,主要是冯诺伊曼规定的结构,各国各个大学甚至中学都懂。
难度在工程技术上,那很难造。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是没用的。
 
计算机的软硬件我国都能造,但是质量差,次品率高,成本高,实验室样品有了。
商业上没有价值,还是要靠买和盗版。
 
III.民用飞机。他们有什么科学呢?有,主要是流体力学,各国各个大学都懂。难度在工程技术上,
军机可以不计成本搞,民用机就很难造。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是没用的。
 
造样机可以,质量差,次品率高,成本高,商业上没有价值,还是要靠买。
 
IV.满街跑的汽车.其科学原理不会超过中学知识.工程技术上的高质量,我国真没做到.
就算造出来,要想又便宜又可靠商业化成功,更没做到.
 
 
V.无线电话,卫星电话等等。科学上没有问题。技术上产品上失败的例子很多,大家都知道。
 
VI.另一方面,袁隆平的水稻,有什么科学?不违背科学就不错了。王选的印刷排版软件有什么科学?没有,但是产品化成功,淘汰了老祖宗的活字印刷术。他们都为民族做出了贡献.
 
例子太多了,基本上反映了科技和产品的全貌。
 
国外的科技也不能自动转化为经济实力,但是他们科技和经济确实在公司无缝结合了。
用户会投诉,没法骗用户的钱。
 
中国的院所大学是事业单位,搞科研是给上级交差和沽名钓誉,并不对产品和最终用户负责。
如果都骗国家的钱,不骗就是呆子。
 
国外大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与公司研究人员交流也更密切.例如德国要求教授有七年以上的企业经历.
中国人由于分事业编制,企业编制,自由职业等等,人员的交流流动不可行.也是科研院所和大学闭门造车
的原因之一.
 
我国固然科学不太发达,但是科学上基本难不住我国,何况国外的科学进展一般也不保密.
我国基本什么都能造,但是高科技就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实验室造出样品,成果一评就尘封了,对社会对他人没有任何用处。
 
国家层面最着急的问题是,科学转化为工程技术,转化为军事和经济实力。
让国家和个人能享受到实际的好处。
 
科学要变成工程技术,变成生产力,还差十万八千里。
技术要变成量产产品,要占领市场,还差十万八千里。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D1x-dQnUnx6zHy96nxYk8jmf3Wpza0pgxzXuKuV5oQ7FgjzMtNUamDS7bnVJMHwF339k4iFcDbzz8BRogeKCK钟耳顺认为,搞技术的人应该深入到企业中去,和产品一起成长、承担风险,而不是将技术放手给一个企业后,再去申请新的项目经费。“我们国家的体制可能有束缚,但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现在政策还是比较开放的。体制的灵活性比较大。做科学技术的人,必须要做到底,真正做到企业里去。周光召说过,最好的模式是做技术的要深入到企业里面去。美国、以色列都是这样。美国有个做图像压缩的技术出自美国的国防研究室,到1998年这个技术演化到产品,交给研究室一定的版权费后,人员就出来搞企业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7101-619906.html

上一篇:论文迷信误导中国的科研评价(六)
下一篇:诺奖:有意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收藏 IP: 210.73.15.*| 热度|

24 武夷山 邹谋炎 李宁 戴德昌 吕乃基 陈光华 蒋继平 唐常杰 吴浩宇 左宋林 张冠军 徐光远 褚昭明 冯朋 宁利中 张宁 陈小斌 魏武 陈凯华 wgq3867 mingshideqian hudaode yunmu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