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ucation 哲学,教育,计算机,金融工程。不分文理工科。

博文

中药材和干菜加工过程带毒

已有 3909 次阅读 2011-11-8 11:19 |个人分类:人文历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药材, 加工

听了一个相熟的中医生的介绍,长期服用中药的人,肝,肺,肾受到慢性损伤,感到震惊。
中药材一般都经过硫磺熏制以防腐,但是硫磺,以及衍生物对人体危害极大,一般中医,药农都避而不谈。
其实,香菇常常也被硫磺薰过,既无虫又好看[2]
笋干,黄花菜,等干菜有类似危险。
 
硫磺,二氧化硫,连食品添加剂都不是,就是防腐杀虫的毒药,国家明令禁止药材食品里面使用,但是生产,流通,
销售领域的利益驱动,导致服用者蒙受伤害。
 
 
 
补充[3]http://health.msn.com.cn/zhuanti/trtzyzjs/

英国药品及保健品管理署(MHRA)周一在官网上发布了一则中药警告,称这些中药含有巨量的有害毒素,包括铅、水银以及砷,此次被警告的产品有北京同仁堂的牛黄解毒片、保灵堂的白凤丸以及恒隆昌的发宝。


[4]http://blog.ifeng.com/article/32497822.html?touping“方舟子和他的网友们”第33期:聊中药毒性

2014-04-11 17:50:00

归档在 我的博文 | 浏览 374681 次 | 评论 0 条

 

(早前,云南白药被曝含有未标示的毒性物质,而其最近修改的说明书中,则明确了含草乌成分,草乌又称断肠草,有剧毒。无独有偶,华佗再造丸的最新修订版说明书也增加了毒性成分“马钱子”。中药毒性成分是毒害人体还是以毒攻毒?国家保密配方是否有权不公布药品成分?2014年4月10日15:00-16:00,方舟子邀请余向东聊中药毒性。)毛山稻士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请问二位,为什么会不断有新的经络理论出现?是推翻前理论还是兼容前理论?怎么判断这些理论的正确性?人体内的经络是否固定?为何能容纳如此多的理论?余向东 :世上没有鬼,见到鬼的人很多。人体内没有经络,经络理论很多。其实,不仅经络,中医很多概念都有多种“理论”,比如经典之经典《伤寒论》的核心概念“六经”究竟是什么,就至少有十几种“理论”。这不是科学的特征。苏坤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云南白药也好,华佗再造丸也好,既然都标明含有毒性成分,是否说明这有毒成分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呢?余向东 :是否对人体有害,需要作严格的临床试验才能知道。可怕的是,中医不喜欢做这种试验。我们无法得知这些中药不良反应的具体数据。这种危险相当于“盲人骑瞎马”复古风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两位先生好。据说云南白药在国外销售有标注配方说明,在国内销售却没有配方说明。对此,你们是怎样解读的?谢谢!余向东 : 说明中国人是可以合法欺骗的。秋野之南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俗话说中药治大药,相对于西药来说,中药的毒性算低的,如果含量未超标,应该可以接受,且与其它成份药材混合,自然又会降低毒性。退一步说,即使有毒,不是还有以毒攻毒一说吗?你们怎么看?余向东 : 中药毒性往往是未知的,而不是“低”。连化学成分都不知道,妄图通过配伍减毒是意淫而已。人生何处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医本来就是标榜:是药三分毒啊,西药的副作用应该更严重啊,只是他们没标出来而已。方舟子 :你搞反了,西药的说明书把副作用研究、标明得清清楚楚,而中药对副作用缺乏系统研究,在说明书中都是标“尚不明确”,出了问题再以“是药三分毒”作为开脱的借口。造船王Cirdan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取消中医,验证所有中药,请问这个说法是否合理?余向东 :取消中医是不现实的,但是至少应该向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等学习,中西医严格分开,中医不允许开西药,西医也不允许开中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开中药中成药中药注射剂的西医都并不懂中医药理论,这是非常荒唐可悲的事。凡是用于治病救人的药物,都必须进行严格的验证,这是理所当然的。东医悟者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关于天然中药的毒自古以来就是历代苍生大医用来治病救人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强调毒药攻病邪,五谷为食养。有病则病当之无损于人,无病则人当之伤其正也;再说了,药是用来治病的,没病吃药干什么呢?余向东 : 毒性作用和治疗作用不分,是医学低级阶段的通病。中医直到现在还没有进化到高级阶段。诺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方舟子,你是反对中药还是反对中成药呀?方舟子 : 都反。实际上,中药汤药比中成药还糟糕。中成药因是工业化生产,好歹还有点质量控制。玛琪vivicandy : #方舟子余向东聊中药毒性#中药真的有毒性吗方舟子 : 怎么没有毒性,吃云南白药中毒死亡的都有过,吃乌头中毒死亡的就更多了。。。。。。。。(原文很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7101-505837.html

上一篇:50年来十项最伟大发明的启示
下一篇:也谈两弹一星的科研经验
收藏 IP: 210.73.15.*|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