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两种评价体制的定义
1. 所谓(对本单位)的贡献,主要就是名下有多少经费,发了多少篇论文,得了什么奖。
中国式贡献和学术贡献远非等号,还包含了其他很多内容。比如研究课题是政府关心
的粮食和装备等领域,或给单位拉来经费,职务活动和科研沾点边,都算贡献。
而中国式贡献还排除很多真正的学术贡献,比如自己感兴趣研究的东西没立项,
就不算其为贡献。
2. 所谓的水平(在国外相当于学术技术水平,或学术贡献),大体分两种,一种是什么都懂,
但自己的发明创造不多。一种是有些独到的发明创造,
这两种都不好量化。主要依靠同行评议。
二 .两种评价体制有本质区别
要按水平评职称,前提是有整体水平一流并且公正的同行同事。
如果曲高和寡,少数服从多数投票则可能发生逆淘汰。这个前提是许多大学所不具备的,
较差的大学难找到高水平的校内外同行来参与评聘,所以管理上倾向于数论文数经费
这种量化方法。
如果一个人的科研活动局限于本单位,按对单位的贡献与按水平评价的结果差别一般不大。
否则可能相差甚远。比如有的人到处工作和访问,科研教育经历不全在本单位本系统本国,
实际可利用的设备和实验室会很多,但是其本人名下统计到的经费和论文不多。
另外,按贡献考核,倾向于考核科技投入。
按水平考核,倾向于考核科技产出。
而正确的考核标准应该是:低投入且高产出。
三.中国高校院所实行按水平评价尚需时日
中国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高校,还处在数论文数经费数奖项阶段。
但是对海归学者,已经更多采用同行(包括外国同行)评议。
在华为,百度,腾讯,联想等主流高科技企业,一般实行由同行按水平评价。
中国要和国际接轨,按水平评价是大势所趋,但是进展缓慢。
无量化大家不给学校挣钱了怎么办?同行评议会不会变成山头主义?涉及到方方面面,
都不好解决。
中国的大学科研院所经常碰到这个问题:一个人量化分数高,
但同事同行感觉其水平一般,同行怎么能服?
原因在于同事同行自然而然采用的学术技术标准和现行量化标准不同。
【1】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52684637.html
评院士: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