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如果我们要选科学网2015年的年度人物,那一定是李小文先生了。不可能再有其他人能在2015年激起如此大的反响。
实际上,他应该是中国整个科学界的2015年度人物,尽管官方评选不会这么说,但是,在众多科学人心里,必定如是。
二
编撰《大师小文》一书是件既容易又不容易的事情,实际上,因为这些博文的版权并不是一家出版社独享的,所以李先生身边的弟子们是完全可以并应该出版一本经由他们整理的博文选的,甚至论文选也行。
只是,李老师的弟子们太忙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李老师“山高水长”的先生之风其实在网络空间激起的反应要远远大于现实空间。
所以,未曾于李小文先生谋过面的苏青社长(离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之后,目前只能叫前社长了)愿意全力以赴促成《大师小文》的出版,而已经办理退休手续的科学网博主吕秀齐老师则承担了责任编辑的重任,在经历了几番反复和困难之后,终于在自己退休后不久就把这本书奉到了大家面前。
三
整理博文结集出版的最初想法来自苏青,在李小文先生去世后的当天,苏青就给我打了多次电话,提及我们作为博友应该用怎样一个独特的方式来纪念他?那就定位在传达先生在科学贡献之外的人文遗产方面吧,而1800多篇博文以及他在其他博主后的很多评价其实足以组成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了。
我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下来,并和科学网的各位朋友(尤其是方芳)开始协调倒出科学网博文的全部数据,最初的版本还有点乱,就又倒了一次,总算是文本齐全了,其间我们又参考了刘洋整理的版本,科学网提供的博文其实还包括了以前被删除的一些文字,所以,计算博文总数的时候,可见博文加上删除(或主动隐藏)博文就有了几十篇文章的差池。在最后的出版版本里,书中还选了一篇目前网上所没有的博文。
审读、分类、弃除、挑选、合并、修改就是接下来的任务。我也在《代前言》里面提到了李小文思考“碎片化”问题,其实李老师博文能够独立成篇的并不多,而且加之博文的随意性,很多博文写一段过段时间再写的情况也有不少,这就需要在不同篇章之间进行合并。
我且在某些字句上进行了不改变原意基础上的修改,想来老邪即便知道了也会笑笑,说声“随你陈安去鼓捣”吧。
因为原文都在科学网上留存,或在其他搜索引擎上也有快照,其实大家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去对照与出版文章之间的细微差异。
四
不过,世事如迷,真有比对兴趣的人怕是极少数了。
中国人太多,事情也太多,对于某人某事的纪念多随着岁月流逝而随风飘散。
我4月份前往韩国参加世越号沉船一周年的纪念,发现韩国人还在惦记一年前的旧事,就有些感慨和感动,对于我国,周年祭是很奢侈的事了,头七还能引起怀念,之后就寥寥了,也许行业内的人还会记得,无关的人大概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所以才有鲁迅引用过的陶渊明那首小诗:
亲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体同山阿
不过,我相信有价值的人或事物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之后,一定还能被人记起。中国人是健忘的,因为太多迷人眼的乱花貌似有价值占据了大家的视野但是确又并无价值的,所以,人们会犹豫着不敢记得。但是,时间冲刷之后,沙里淘金总要有些体现民族最优秀内涵的最终浮出水面。
李小文先生的人文精神和遗产就是我们必定会在未来视之为圭皋的。
五
小文先生身体瘦小,但是却有长者之风,我一个学生去接他的那次,他一定要让车先把学生送回宿舍,然后再回自己的家,此时,已经绕了不少远了。
这样的平等在我的身上都是少有的,我会满足于一般的秩序和安排。
但是小文先生不然,他从送别陈热闹这样的小孩到坚持把研究生送回宿舍楼,内心里从来都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固化到了骨子里。
包括我们这等学者,其实和院士之间的距离不可以道里计,人家眷顾你一下就是格外的垂青,不理你倒是正常。如此风气在我国科学界已经蔚然成风了,甚至被低看的小家伙们也习以为常了。
所以,科学界和科学网上的各位对于接触小文先生都有一个从不可置信到以之为寻常的过程,慢慢地,小润这样的纯小P孩也敢到小文先生那里说三道四了。
我们在平等方面的缺失是如此巨大!!一个李小文就把所有人全部收伏了!!而可惜的是,科学界好像只有小文先生如此,或我们在视野范围内看到的太少了。
而对于李先生自己,只是出自本心所做罢了。这也正是最难得的地方。
六
而这长者之风,其实更是传说中的赤子之心吧!
孩童看待一切东西都会出于本心,有兴趣就是有兴趣,对于世俗的价值判断没有成年人这么势利。所以,当你愿意和他玩,他就能够和你玩下去。小文先生难道不是这样的孩童吗?在他那里,推动学科发展是需要的,可是,只要有趣值得讨论,即便是和科研没关系,更不会给他带来什么收益的东西,他也乐于使用自己的时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