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天,碰到中科院退休的一位老教授。
这位教授在几乎所有的本领域最高杂志上都发表过文章,且多为唯一作者。
他在国内《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上的文章超过十几篇,要知道,这可是二、三十多年前发表的呀,和今天动则SCI高影响因子的时代还不一样,中国全国范围内好像就5-7份被SCI检索的期刊,也许还不到5-7份。
俺们恭维地说到他当年的学术影响,以及和张曙光一样差一票就评上伟大的中科院院士的往事,他叹道:现在已经没人再继续做自己的方向了,再想想当年炮制的研究成果和论文,感觉万分的没意思。
我惊道:您的弟子们没沿着您开创的方向走下去吗?
他继续道:这年头,没个新方向,怎么得到资助啊,我理解。
在我的印象里,即便在他刚刚退休返聘的日子里,依然是身边热闹非凡,众星捧月的,怎么转瞬间连弟子们都“背叛”了?!
一想也明白了,这年头,除了自己的导师是个回避不了也永远超越不了的伟人式的科学家(如华罗庚钱学森这样的),谁还愿意不停地把导师的名字放在嘴边啊,知识分子们毕竟多是“老子天下第一”的类型人,翅膀硬了不主动欺师灭祖就算相当不错的了,不提导师是正常现象。
弟子之外,某个研究方向随人而去的现象在我国也尤其多见。所以,那些拼命地留自己人的糊涂老汉们想想其实也很无聊——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
他却忘了,只是因为,他还年轻......
........
科研成果也是这样,当时过境迁,你会发现自己做的那点东西在自己的眼里也是如此可笑,在别人眼里,怕一发表出来的那一刻就是可笑的。
那么,科学家和学者们应该追求什么?应该追求自己的心灵满足,这个满足不依赖于时间,不依赖于外界评价,尤其不依赖于官方评价。如有一二好友认同,则更好,即便孤芳自赏,又有什么关系?!百年之后皆化云烟,或,五年之后已化云烟。
而一个东西如果真的有价值,它往往会被大家持续认可——你以为所有的人在时光变成灰烬这样的巨大尺度下还会看指标量权重吗?
————————
小水獭陆绮最近重返科学网,没有让我失望,这孩子之前是属于可爱型的,在科学网上能够做到可爱除了语言可喜之外,还要有眼光,判断的眼光,审视的眼光。恰好这些小水獭都有。
而那些认为指标无可取代的人,一方面实在说不上可爱,另外一方面,也许脑袋瓜里面还有些独特的问题不为外人道的。
科学进展靠的多是个人的智力和灵光闪现,用工程的思维去做科学,基本是没戏的。
所以,吴飞鹏夸耀自己的能力我是相信的,因为他的东西最终是能够被市场所认可的,老吴臭骂的某些人人品和学品很差我也是相信的,因为他们力推力荐的东西除了给国家的指标有贡献外,实际贡献是过眼云烟的。
有时候极端点想,外国学者发明了各种科研评价指标,自己人圈里不用,好像专门用来坑害中国人的,且一轮过去就能把几乎所有人拉到指标的猪圈里去。
而有些人,心甘情愿地充当“指标派”玩命地捍卫指标,简直就是靠猪圈乞食的家伙,没这个猪圈就活不下去。
————————————
嗯,中国古代也有同行评议。“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需要一个外在指标吗?完全不用,你一亮相,人家立刻就知道你智力几何未来发展空间多大。
我们已经知道太多一看小伙子出色,尚未参加科举就抓紧聘为东床的,赌的就是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分辨能力。
科学家的水平和能力,拉出来亮亮即可就知,还需要堆垒论文、获奖、项目、引用?
所以,小水獭说自己老爹的名言:“老师的水平互相心里有数。”有没有刷子有几把刷子如果亮了相还判断不出来,那就可以换个领域行业混了。
—————————————
如此,怎么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自愿成为“指标派”,或者自愿为“指标派”站台呢?
更多的是被熏陶的,一种风气一旦由官方倡导形成,若干年过去,浸淫于其中的学者就会习惯,且不自知。
有的则是受益于这种“指标”氛围,或者竟然是以此为生的。
肖重发在我的博文后有言:武夷山老师能够一眼就看穿中科院何传启研究员做的“现代化”研究,无非是武老师做的也是这个东西,无非把“现代化”这个评价变成“科研成果”罢了。
俺发现,在评价人方面,肖重发其实比俺狠——俺只是貌似比较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