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美国不轰炸京都的决策问题:历史与逻辑

已有 8796 次阅读 2014-2-20 23:08 |个人分类:史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郝昕对“梁思成在美国原子弹没有轰炸京都中所起积极作用”的考证有点意思,但是似乎也并不多靠谱。

  有时候这类战争中的决策是偶然性和必然性交叉的,而历史上的证据一定又是多样化的,怎么说都容易找到一定的依据,梁思成起作用的考证可以有很多支持的证据,梁思成没起作用的考证的证据也能找到一大把。

  我们来看历史的逻辑:美国人用原子弹轰炸日本本土的目标是让日本人知难而退、抓紧投降,而不是要从根本上毁灭日本。目标确定后,剩下的只是路径问题。

 

  如果我是美国总统,我会选择哪里做第一轮的原子弹轰炸目标呢?

  首先,我根本不会考虑什么建筑和文化。

  其次,我会给出这样的原则让轰炸的指挥官进行选择:

  1、不要是最有影响的城市,别因此而给该国的影响太深,以后不好接管且熏陶之;

  2、城市人口也不能太少,否则没有威慑力。

  够了!符合这个条件的城市肯定不少,轰炸指挥官们去胡乱划拉几个就是了。

  如果已知美国是恶魔国家,我是有能力且必须轰炸美国的决策者,我不会选择华盛顿和纽约,可能会选择旧金山和洛杉矶这样的城市。

  而对于日本,最后选择了长崎和广岛,也许它们只是15个城市中随机被指定的。京都作为类似西安这种历史上长期作为首都的城市,和东京一样被回避了。

  俺们推断:美国人的选择是这样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轰炸只作为一个警告,如果没有效果,那就是说日本还是不投降继续负隅顽抗,那么第三发、第四发原子弹就会对着东京和京都下去了,什么名古屋和奈良,更是不值得过度考虑。

  另外,把事做绝不是民主国家的通常选择,美国对于占领国是采取拿破仑式做法的,也就是说,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制度魅力对占领国进行心灵上的改变,而不仅仅是很过瘾地大打一通。事实上,麦克阿瑟对日本的改造成功了。

 

  作为一个建筑学家,梁思成可能一度宣扬过日本京城和奈良的建筑历史性地位,值得保护,这是正常的做法。我提及应急管理肯定会涉及到北京各类事件的应急。

  同样地,去过日本且懂得点建筑(不懂得似乎也没关系)的美国佬中也有这么强调的一样是符合大家的一般认知。

  而梁思成的还是美国佬Tom猫的“强调”究竟哪一个成为了不轰炸的证据?通过有关人等的回忆录是不靠谱的,最靠谱的只有找到最终的决策者(最好还是唯一的那个,有俩人就会有说法的不同,甚至会“刻意美化”当年做出的轰炸决策)来讲,如果他说,Mr. Liang的宣扬影响了他,那就算是了,如果他说Tom猫的说法影响了他,那我们就归功于Tom猫好了。

  俺们设想这人的决策场景:上面罗斯福总统的原则已经给定了,他在决策时看着15个城市的名字眼晕,最后突然想到自己最讨厌的俩日本人一个来自广岛一个来自长崎,然后,就这么办了。

 

  

  中国人在世界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是这个更大一点的东西。

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风格,中国人特别希望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人越来越好(韩国人更甚,而且是受中国人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们和韩国是五十步与五十一步的区别),如果有一点点的证据能说明我们“影响”了,那是一针效果很好的鸡血。俺们和葡萄牙人在一起的时候谈他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他们也挺乐的,但是乐过之后就算,不象我们,特别希望大家证据确凿地认定我们中国人的价值和作用,不是仅仅局限在中国,而是在世界这样的范围。

  主要还是我们的影响世界的人太少了,象东南亚的诸多政治派别,似乎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去强调。

  那么,如果能够找到这样的科学家和学者,还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于是,一些道听途说就成为了我们的鸡血。

  郝忻同学供职于国际化的期刊,对于这一点也许愿意采取一种国际视野的看法,把引起中国人意淫了一段时间的结论给否定一下,所以我说这是“有趣的”。

  我觉得,不应该高估中国人的影响。

  记得我在邀请欧洲的一位女教授访问中国时带她体验很中国的东西,比如火车,后面一条留言让我很羞愧,他说:陈老师你想让人家见识中国的庞大与拥挤,其实人家根本不care。

  是的,可是我们care啊,而且很care,俺们觉得让她坐了从来没坐过的卧铺火车,多么地增长见识啊,知道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啥啥的。

  人家不care我们的地方还有很多,而且这里面的东西有很多是我们极端care的,悲剧在这里。

 

  中国进入世界的深度还远远不够!

  同样地,我们邀请老外品尝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人家外表感谢之后,内心也并不care,人家就喜欢举着一杯啤酒或端着一小杯咖啡喝啊喝,聊啊聊,然后续杯继续,仅此足矣!

 

【by the way, 英国为了转移德国人的轰炸目标,悍然主动轰炸了柏林非军事区,德国人大怒,果然开始同时轰炸伦敦的民用目标,英国的军事目标压力开始缓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769326.html

上一篇:首个出场答辩/比赛的人一定会吃亏?如何设计更好的管理机制?
下一篇:支持中科院大学招收本科生,但是......
收藏 IP: 218.249.152.*| 热度|

32 刘全慧 王春艳 吕喆 曹聪 徐晓 陈小润 武夷山 褚昭明 刁有彬 苏德辰 谢力 李世春 罗教明 熊卫民 张强 李欣海 应行仁 陆俊茜 李志俊 庄世宇 康建 邢志忠 汪晓军 赵美娣 彭渤 贾伟 贺乐 hangzhou yunmu zzjtcm ahmen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