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三字经陈氏解读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已有 6356 次阅读 2012-6-19 06:12 |个人分类:书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解读, 三字经

  2-3年前,俺们解读了《三字经》的前四句,今天来解读第5-8句。

  教育是格式化所有人的个性的重要手段,因为环境的差异而带来的人性差异化,在统一化的教育模式中变得一致起来,而所谓教育,对于中国封建社会来说,基本是以忠君爱国为主要特征的,而宋代之后则还有“存天理灭人欲”的抑制性教育。

  还记得白先勇小说及谢晋电影《最后的贵族》里的角色,电影是潘虹演的。开始女主角是奔了外交官的角色去塑造的,这是家庭的教育与影响,而四个当年的一时之选在出国前夕各自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国别角色,好像女主角选的是当“美国”。

  后来真出国了,由开始的外交官理想变成现实化的,那就是男朋友倒是交了无穷多个国家的,加起来可以建个联合国了。

  其实,对于我这个看客来说,白先勇先生设置的这个场景转换说明的问题更深刻,一个美丽的姑娘在统一化教育的中国怀揣了伟大的高尚的理想,而到了海外,则只顾发扬自己个性了,以往的教育完全烟消云散,个性的光辉突然加着在了自身内部。

  糟糕的是,在如此的转换之下,女主角依然记得当年的梦想,那个被格式化了的理想模式,于是,在遇到故人之后,回顾自己“荒唐”的现代,她选择了从威尼斯的水边跳了下去,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无边的大海。

  在西方待着,我经常发现很奇怪的现象,比如竟然有小孩是不上学的,天天骑车在户外呼啸而过——难道不是应该强制进行基础教育的嘛!这还是西方呀!

  而那些卖菜的大姐算起个乘法来费劲得很,一旦哪天不依赖计算设备(比如收款的机器),笔算竟然是要列出算式计算半天还很不自信的,如果是中国的卖菜大姐,几乎在称量出重量的同时会报出钱数来。我只能说,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一致化格式化的,而其必要性,我很难分析出结论来。说应该如此吧?依赖于个人计算能力而非仪器的做法似乎消耗了很多没有必要消耗的能力和精力。说不应该吧?难道多掌握一门小能力竟然是错的吗?

  在“苟不教,性乃迁”一句之后竟然是“教之道,贵以专”,我真的很诧异,因为我看不到前面那句的逻辑竟然能够延续到必须强调专业化教学来。

  而“教之道”是说给老师听的吗?对教师的要求一定是专业化,而非通才化?

  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聆听着里面的私塾先生的背诵和琢磨,看着鲁迅先生不知是讽刺抑或是回味的文字,我迷失了。
  作为蒙学的基础,基本就是识字,然后是四书五经,对联写诗,诸如此类。和后来的《语文》、《数学》,乃至附加了的《自然》、《社会》、《英文》等课程相比,四书五经之无趣是可以想见的。那么,此时的教师还能专到哪里?还需要专到哪里?

  当然,《三字经》里描述的我们可以不认为它是仅仅蒙学阶段,而是让蒙学阶段的孩子了解社会的一个途径,告诉你的是规范、是历史,是基础、是限制。也所以,对于教育本身的探讨,也是这本小书里要涉及到的。那就是我错了,这里的“专”其实也只是“专心”罢了,并没有解读中更为繁复的“专业”、“专门”,如此等等。

  中国,一直没有专业精神,也不提倡专业精神,从这里到那里,从古代到未来。

  但是,前面的话说的是“格式化个性”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而后面的解释还要你在格式化别人或被格式化的过程中“专心致志”。

  我尚记得自己在科学网上宣扬的主要内容,那就是质疑和怀疑,每当看到青年导师在科学网上出没,我就觉得可笑和可悲,而糟糕的是,即便是教授博士,也志愿把自己格式化后追随在青年导师的屁股后面,摇旗呐喊,不亦乐乎。而中国,如果科学家都是如此德性的话,这个国家是很难有希望的。

  而所谓“钱学森之问”的解题答案就只能飘散在风中了。

  但是,我还是愿意理解这个“专”里也许有一点点的“专业”的含义,如果如此,我们的地理就得这么教:带着孩子们去看了北极光,然后告诉他,在极点处,时间和方向都不再和我们家乡一样;听一段蓝色多瑙河,就有机会把孩子带到多瑙河畔,告诉他这里河水流逝的声音就是音乐里描绘的那样,你可以通过“看”来理解“听”。

  ——世界如此不同,而教育就是要告诉你找到更多美好的东西,而不是告诉你一个不变的东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583579.html

上一篇:或者顶天,或者立地,中国科学家都无法做到,谈何两者兼顾呢!
下一篇:如果俺们勇敢地参加了青年博客大赛
收藏 IP: 188.250.21.*| 热度|

8 曹聪 吴飞鹏 刘旭霞 严海燕 陈小润 黄洪宇 陆俊茜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