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或者顶天,或者立地,中国科学家都无法做到,谈何两者兼顾呢!

已有 5413 次阅读 2012-6-18 18:16 |个人分类:时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顶天, 立地, 中国科学家

【Blog主人按:随着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期刊论文的增加,不少科学界的管理者和科学家伙虽然嘴上还谦虚地说“我们原始创新依然乏力”,但是内心里却乐开了花,这就如GDP全球第二确实也能部分地说明我国经济在发展了一样,论文数量也说明中国人的科研GDP在增加。但是,尽管科研气氛在日益热烈化,创新或者对社会进步有用的科研却依然严重不足,我们还谈不到顶天或者立地的地步,这些充其量只能说明我们跟上国际主流科研的平均速度在加快罢了,而科研恰好讲的是第一与领先,不是平均。】
 
 
  “顶天立地”之说也不知道是哪位弱智的科学家伙最初提出来的,记忆里是科技部线上的专家们提的,俺们一直觉得非常可笑,可笑到今天,我甚至都笑不起来了。
 
  现实点讲,中国目前的科学家伙单做顶天或者单做立地都都根本无法做到,请注意,我是说连中国目前最好的科学家伙做到这一点都困难(不是指你这种连“及格”都算不上的家伙),且是几乎不可能,怎么会有既顶天又立地或者先顶天后立地之争呢?根本就争不起来嘛,如果一定要“争”,只能说可笑之至。
 
  到今天为止,华人科学家(再加上技术家和工程家)里做到最好的是杨振宁、陈省身、丘成桐等几位先生,再加上各位其他领域的牛人(含种水稻的袁隆平先生在内),充其量十数人而已。
 
  在有中国国籍同时也在国内混了大半辈子的华人科学家里,学问好的也就华罗庚、钱学森十几个而已,且其“黄金”成果也基本在海外获得。其他学者虽然一直在努力,可是多种原因,都无法进入二流、三流科学家的行列,只能在四流左近溜达。要不,您老人家给列举一下他们是二流的证据出来?我认为几乎不可能有让人信服的证据。
 
  也所以,中国科学家伙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天和地之间,能碰着一个就不容易了,暂时就别奢望别的了,行不?
 
  还记得一位教授这样评价既想顶天又想立地的人——
 
  马季说“上嘴唇着天下嘴唇挨地”,那“脸就不要了”。
  科学家讲“既顶天又立地”,那您的腰得被抻成面条一般了吧?或者整个身体的直径被扯成“0.00000001纳米”,否则,就您老人家那身量,怎么才能做到腰围不变的情况下顶天且立地呢。
 
  还有人说,兄弟你顶天,妹妹我来立地,咱俩加起来不就顶天又立地了吗?
 
  在一些实验室里,很多头就在这么说,一部分人去做顶天的工作,一部分人去做立地的活,然后,前面的人写了论文,后面的人做了工程项目,最后一总结,我们顶天又立地了。
 
  ——你没事吧?!
 
  不客气地说,就目前中国科学家的实验室这种状态,倾其所有力量再乘以10,都无法做到在立地或者顶天方面有二流的成果,一流更是一点希望都没有,还想着分兵去“你围城他打援”,结果是全军覆没的结果一定不会走样。也就是说,天没顶着,顶了一头冰雹回来了(不过,冰雹倒是从天而降);地没挨上,只是踩了一脚泥巴(当然,泥巴是从地里来的)。
 
  在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最后的成就方面,中国科学家真是太不谦虚了,这是没有自知之明的结果,我理解。
 
  虽然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中国人的智力应该没啥问题,不比人差),要拼命努力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但是更为关注的是另外一个方面(反右,但是更主要是反“左”),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否则,夜郎自大,蚍蜉撼树之类的词都在后面候着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583441.html

上一篇:五十年前的世博会主场馆:原子塔
下一篇:【三字经陈氏解读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收藏 IP: 193.136.60.*| 热度|

28 王涛 屈林 刘旭霞 陈小润 戴德昌 刘艳红 曹聪 马德义 谢强 吕喆 李伟钢 陆俊茜 龚鹏飞 李世春 解海卿 陈永金 曹广福 朱志敏 李学宽 邸利会 金小伟 吴云鹏 张骥 SingleParticle zzjtcm bwhybwhy fansg heshui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