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应急管理的兄弟概念:预警管理

已有 3848 次阅读 2011-8-17 22:46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预警, 应急管理

  作为应急管理的兄弟概念,预警管理可以完成事件酝酿过程中的一些征兆信息的确认、搜集与监测,确定不同预警级别的阈值或定性判据,并在事件形成前提供一定程度的遏制或减缓方案。

  预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最初多出现在经济学领域。比如,早在1888年的巴黎统计学大会上,就出现了以不同颜色作为经济状态评价的报告。20世纪30年代,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再度兴起,到20世纪50年代不断改进、发展并开始进入实际应用时期,美、日、英等国都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经济预警系统。

  我们将应急管理与预警管理相提并论,其实更加关注的是公共领域的突发事件或危机预警。在这一领域,常见的预警管理的例子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在线监测预警,如建筑物火灾的预警管理体系,就属于比较健全完整的一类。一般地,在大型建筑物中,每个房间都有温感器和烟感器,这两个设施都属于对火灾进行在线预警监测的手段。当一个房间的温度达到某个阈值并为温感器的传感器所感知,在中央监控室发出预警信号,值守人员就会很容易知道哪个房间出现了温度过高的现象;而类似地,烟感器也可以感知烟雾浓度,并在超过给定阈值时给出警报。在很多建筑物里,火警预警信号出现的同时,还会同时喷淋灭火液体(一般是水),也就是说,在预警的同时开始进行初步的应急响应。

  预警管理适用的领域很广,宏观上说,除了经济领域这一传统领域外,在当今的能源领域及环境领域等也开始进行预警管理的研究与实施,只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事故预警有很大区别;而在微观领域,既可以在企业层面,进行诸如库存原材料的预警、企业电力负荷预警,还可以在大型临时性活动中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预警,比如人群密度流速的预警等。

  由于突发事件往往具备成因复杂、因素相关性强和网络化等特点,所以一个完整的预警管理系统应该由预警信号监测系统、预警信息采集系统、预警数据分析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和措施执行系统构成。措施的执行有可能有效也有可能无效,如果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则预警终止,然后继续进入预警信号监测状态,如果无效则进入应急管理的响应阶段。

  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应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预警信号监测系统

  存在可监测信号的系统,可以采用在线或离线的方式,通过预设阈值或者综合判断进行预警信号的监测。一般可分为多信号监测和单一信号监测。在多信号监测中,不同信号可以有级别的差异,其中,关键部分信号在超过预设阈值时就需要进行预警启动,另外一部分信号则需要进行综合研判再决定是否启动预警机制。

  (2)预警信息采集系统

  预警信息除了可以直接来自预警信号监测系统外,还可以来自其他相关系统。因为是否进行预警,需要将监测的信号与外在信号进行比较分析,才可以做最后的判断。因此,预警信息需要通过多途径、多来源、多方式进行采集,比如,人的体温数据的采集,可以依靠远程监控系统,同时也必须结合现场环境的温度以及时间空间等其他因素,才能够判别是否出现大面积人群的高烧事件。

  (3)预警数据分析系统

  数据分析一向是决策支持的关键一步,要根据数据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数据类型可以是视频数据或者音频数据,图像或者文字,混合型数据或者单一类型数据,而数据分析则可以集成大多数的统计方法,利用数学建模、神经网络建模、机器学习以及其他的模拟方法。

  (4)辅助决策系统

  决策是进行预警管理的核心。是否根据当前发现的信号和分析的结果启动预警系统,决定了预警系统的效率以及效能,而不当的启动则可能浪费社会资源。辅助决策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其中,管理者利用技术手段和专家知识进行判断是一个必有的过程。由于突发事件因素的累积不会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路径,预警信号有时不会沿着事先的分析出现,这会加大决策难度。

  (5)措施执行系统

  措施的执行一方面要依赖自动化的响应系统,如火灾预警中的自动喷淋或者电力负荷预警中的自动断电等,另外一方面则要依赖资源,其中包括物资、人力和资金三个方面,而且这些资源要与预警对象匹配。系统在执行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空间、时间和条件约束进行分析,以达到最好的执行效果,将事件消弭于未成形的状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476458.html

上一篇:我想不到积极分子变激愤的理由
下一篇:应急管理与现代技术
收藏 IP: 193.136.60.*|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