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自吹,他捧与捧他 精选

已有 5585 次阅读 2011-2-18 08:05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自吹, 他捧, 捧他

  曹广福兄的博文《做学问的人与不做学问的人》(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247&do=blog&id=413816&from=space)中有一句话:“如果有谁把自己的学问吹得天花乱坠,那你就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他是不是真有学问?”

  我倒是觉得,对于学者们来说,在私下场合里“天花乱坠般自吹”的情况不多,反倒是在公共场合里敢于“自吹”的大有人在,比如——

  1,数学学科的学术会议中常能见到这样的表述:“某某定理对于这个研究方向非常重要,它的证明可以带动一堆问题的解决,但是证明它却很难,我发展了一个技巧,最终证明了它!”

  2,管理学科学术会议:“我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与以前的概念有很大不同,它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描述这一现象,说明问题更本质的方面。”

  3,计算机软件方向的学术会议:“要想进行规则的发现,需要扫描一个大的数据库,之前学者提出的算法需要进行N三次方的扫描次数,而我开发了一个新的算法,可以将扫描次数减少一个量级,请看实验结果。”

  云云——

  各类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往往就是学者们为自己搭建的理想“自吹”平台。当然,既然敢“自吹”,就肯定得有勇气承受被人质疑的风险。对应于以上三个情形,可能实际会是这样的:

  1,数学家每年都证明几万条定理,其中对于数学发展有价值的,可能只有几十条罢了,甚至连大数学家提出的定理几年后都不再有人理会,你这条定理俺们觉得没啥理论意义,定理证明方法也没有体现什么新思想。

  2,管理学的概念每年生产几千,很多东西只是换个说法,而且中国人的换个说法还不如外国人的换个说法更有影响,你提的这个就是换汤不换药罢了,所以提了也白提,自己提着玩吧,最后没人理踩。

  3,计算机软件类很多论文就是在不断地改进算法,组合使用各种手段,今天神经网络,明天遗传算法,后天模拟退火,大后天组合使用以上三个东西,你能提高速度,别人差不多也能做到,就别瞎忙乎了。

  等等——

    

  当然,质疑是推动学术日臻完美的动力。不过,学术界还是应该鼓励“自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吹”之后还需获得其他同行学者的认可,也就是取得“他捧”,这才算到了化境。

  仅仅是从“自吹”到“自吹”,或者来进行“他捧”的人只是无关痛痒或者有利害关系的人,吹了也白吹,捧了也白捧。

  我在博文里多次写到一位数学家谈到自己科研时的名言:“我之所以做科研,只是为了获得领域里那几位吝于夸赞的同行朋友认可罢了。”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最高档次的“他捧”了。

  科研的目标如果只是为了这个,那肯定是最佳状态,而今天的学者就远远不止要求这些,除了“他捧”之外,还要求真金白银,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不多涉及。

  说到“自吹”,我们还可以延伸联想一下,究竟哪些领域允许“自吹”呢?大家一下子想到的可能是西方的“竞选”。马克吐温先生的讽刺小说《竞选州长》里就把自吹和“他贬”进行了刻骨地描绘,尤其是后者。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在竞选时,要“自吹”,如果允许,还要“贬他”。

  当然,从我们自己的认知上看,官们好像都是谦虚的人,那日我和师妹聊天,她说到学院某某教授最近当了院长,在院里开会时说:“我自觉没有这个能力,实在不想当这个院长,可是领导一定要让我当。”师妹就有点鄙视,说“世界上哪里有推迟不去的官帽子啊!有用枪逼着被迫当院长的例子吗?”

  虽然在我国当官全属被迫,不太会有人跳出来说“我好”、“我比他好”,“让我当官吧”,好在中国的学者们还有这样的一个与国际学术界一样的好环境,可以在学术场合下不谦虚地“自吹”一把。而随着有同行接连来质疑,你不断地解释和完善自己的成果,这个“自吹”也许就越来越“鲁棒”【当然,有的质疑相当“厉害”,我就听说俩“杰出青年”在NSFC的会上演出“全武行”的故事,其中一个居然是我认识的】。可是,不管怎样,“自吹”本身都不是罪过,只要允许质疑,“自吹”的存在必要性就有,甚至是值得学术界大力推广的做法。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科研仅仅停留在“自吹”阶段,那是很遗憾的一件事,对于一个成果,同行们真心的“他捧”必不可少。在现实中,也很少存在那种一辈子曲高和寡的情况,连伽罗瓦先生都是因为自己去决斗而离开了人间,随后不久他的群论就为学术界接受,只是很遗憾他自己没有等到成果获得学术界广泛认可的那一天,同时,几个不“捧他”的所谓学术界“牛人”只是为自己增添了不识货的耻辱罢了。

  在“自吹”和“他捧”的过程中,学术界比较担心的应该是,“‘自吹’有一说十,‘他捧’言不由衷”,而所谓“他捧”或来自师长,或来自师兄弟朋友,或来自同事朋友,这样其实更容易令其他同行学者则嗤之以鼻。

  作为学者,我们确实会吝于夸赞,文人相轻嘛,非但中国,世界皆然。不过,看到别人很漂亮的科研成果,且确实是自己所未曾做到的,张开金口,“捧他”也是学者应该承担的一份责任。学术界最讲历史证明一切,不能因为“相轻之心”而使自己成为学术历史滚滚车轮中的螳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413985.html

上一篇:阳光下的赤膊先生
下一篇:武则天的“幽默”
收藏 IP: 188.82.160.*| 热度|

25 曾庆平 李学宽 赵明 孙学军 蒋继平 王鹰 戴力扬 曹广福 武夷山 吕喆 蒋新正 王启云 刘锋 逄焕东 徐耀 姜宏斌 马剑 陈绥阳 刘全慧 黎在珣 李侠 李志俊 侯成亚 xqhuang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