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日本的浮世绘与枯山水 精选

已有 16604 次阅读 2017-8-23 11:23 |个人分类:书论|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1、浮世绘

  及时行乐,人生几何。不计后果的放纵都因绝望和不安而起。或许趋于光明,但必先经历黑暗。灾难掠夺生命的恐惧太过黑暗,使人不安,日本人又要怎样生活以求掩盖煎熬?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忧患意识根植于日本人的脑海之中,也从而使日本人抓住一切可能及时行乐。

  日本的浮世绘将普通人的精神情感和喜怒哀乐用绘画形式深入刻画,把庶民百姓的嗜好用版画敏感、真实的表现出来。“浮世”一词具有浓厚的享乐意味,而看到日本的浮世绘,总让人联想到情色。

  若从其绘画素材来看,70%以上的内容是妓画(或称“美人画”)和伎画(或称“艺人画”)。也就是说,作品主角是娼妓和艺伎。女性、裸体、性感美、色情是其标志性特征。其实“春宫”仅是“浮世绘”的一部分,单就字面之意,欧美人将“浮世”译作“floating world”,其本源是佛教中“尘世”、“俗世”的意思,15世纪后被特指为由妓院、歌舞伎所构建起来的感官享乐世界,“春宫”便得了“浮世”的名号。用现代艺术眼光看,可算“人体绘画艺术”,其中大胆的性爱题材引起注意,成为古代东方一种人本主义的新研究方向。


  自然环境造就了岛国人民的危机意识,使得日本人以克己著称于世。也恰恰因为克己而压抑,日本人对享乐的欲望日满而溢,为了获得快乐,希望不受束缚的释放原始的感情。但同时为了防止原始感情释放带来严重后果,日本人便发展出了将感情压制到内心深层潜意识的文化机制。但受到压抑的感情反而会增加其能量,这可能也正是日本AV成为产业,且其中不乏有悖伦理的情色内容出现的民族心理原因。


2、枯山水

  多年前到过中国苏州,游览过中国江南特有的风情——苏州园林。那是烟雨迷蒙的夏日午后,园林安静清润,一壶清茶,一场好戏,陪着几碟小食,品味那独特的秀丽。见过苏州园林的清淡素雅,再看日本的枯山水便会为之惊异。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若不是知道枯山水,定不会明白眼前的荒凉感是一处充满禅意内涵的景致。日本是一个具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其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有一些故事,有一些观点,有一些冷漠,也有一些温度。摈弃池泉庭园,不似中国园林涓涓细流、波光粼粼、水波叮咚,常绿树、苔藓、沙、砾石,这些静止、不变的元素,共同营造了枯山水庭园。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这便是日本的枯山水。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邃自是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景观,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至美境界。

  日本受海洋影响而风景秀丽,日本人民对祖国风致的喜爱和海洋岛屿的感情使得具有日本特点的园林逐渐发展起来。日本园林中的湖和土山,基本上都是对天然山水的模拟。到十三世纪时,禅宗佛教和南宗山水画从中国传入,禅宗的哲理和南宗山水画的写意技法给予日本园林以重大影响,使得日本园林对再现自然景致有了一种高度概括和精练的意境。


  具有苦行和自律精神的禅宗,代表了枯山水给人的全部印象。修行者眼里,是一沙一世界的精神体悟。“枯山水”从禅宗冥想的精神中构思出来,在禅的“空寂”思想的激发下,形成了一种最具象征性的庭院模式,表现了“空相”、“无相”的境界。它貌似简单却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这正是禅宗思想在造园领域的凝聚。

  风景园的极端写意和富于哲理的趋向乃是日本园林不同于中国的最主要特点,平庭即此种写意风格的典型。平庭多见于寺院园林,设计者往往是禅宗僧侣。他们赋予此种园林以恬淡出世的气质,把宗教的哲理与园林艺术完美的融合起来。写意的造景方法被发展到了极致,也抽象到了极致。

  日本的艺术行为通常给人一种寡淡之至的感觉,若不是细细体味,很难从中找到禅意的启发。竭尽其简洁,竭尽其纯洁,无树无花,只用几尊石组,一块白砂,凝缠成一方净土。日本人的悲情色彩就如枯山水营造的氛围一样,清宁、细微、无处不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1072372.html

上一篇:和风四道之“日本茶道”
下一篇:认真的日本人与文末决定论(动词后置)
收藏 IP: 159.226.34.*| 热度|

17 信忠保 武夷山 韩晴 李学宽 宁利中 张鹏举 黄永义 杨正瓴 韦玉程 张忆文 杨金波 史晓雷 刘钢 anran123 Johnny199222 xlsd liyt36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