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是个很好玩的地方,凡是呼吁研究生要努力的都“正确”,都能得到响应。大概是因为这里出没的大都是导师,哪个导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努力,任劳任怨呢。这些老生常谈的“政治正确”贯穿了整个学生时代,其实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具备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一心向上的热情。可导师们看到了他们的“沉沦”,却未曾深究他们为何“沉沦”,还有各位大大们让他们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确呢。这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生们为什么变得不爱科研了而“自甘堕落”了呢?甫一读研时,我看到了周围这群科研菜鸟们的满腔热情和踌躇满志。分界点大约在研二,一些科研进展不错的同学已经开始发表学术论文了,还有很多同学是已经对科研丧失了信心,开始得过且过了。丧失信心不外乎是因为无法在科研上进展顺利,又得不到导师的及时指导。导师们是否会自我反省自己指导学生的能力呢?是否能因材施教呢?在国内高校,导师和学生一般来说,等级关系明显,导师很少认为自己是错的。学生做得好就笼统的归因于学生努力,做的不好就因为学生不努力,这是不负责的。学生和导师应该是一体的,当学生对科研丧失信心的时候,导师是否会自我反省呢?
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确?学生的确很努力,他在思考么?还是已经变成了一个机器一个奴隶?很多导师给学生灌输论文至上的概念,学生的奖学金等等都是跟论文数直接挂钩的,致使很多研究生都在做一些跟踪工作,鲜少涉及原创工作,而且心态上浮躁。这方面的副作用,我自己最有感触,出国读博后发现中国学生一般是最努力,每天恨不得像国内那样工作至少12个小时。可心态上却还是浮躁的,工作阶段性的做完之后,跟导师说想写论文发表,导师说这个工作现在看是scienfically right,但还缺一些亮点,还是应该想想怎么提高档次。我还是不服气,偷偷把论文写出来,因为按国内的做法,文章结构完整,数据齐全,能发就发,多多益善嘛。论文写好交给导师,最后还是被他按下来,经历了过去一个多月的心理挣扎,总算是想通了。最近开欧盟项目的workshop,项目的头儿透露说他们组今年开年来已经发表了一篇Science,两篇Nature子刊,几篇德国应用化学,都是深入的做一些工作,让人服气。还是提醒自己沉心静气,建立起“精品意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