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春节期间跟同组的博士生前往Vienna参加了一个Marie Curie Initial Training Networks(ITN)项目“bioenergy”的workshop,感触颇多,把一些见闻写在这里。
ITN是欧盟旨在培育Early Stage Researcher (ESR, 研究经验少于四年且无博士学位)和Experienced Researcher(ER,从事研究不少于四年的博后)的项目(粗略来说是培育从事研究工作8年之内的青年研究者)。以“bioenergy”(http://www.ruhr-uni-bochum.de/ces/BIOENERGY/Partner.html)为例,提供了11个ESR和4个ER位置,也就是11个三年学制的博士生和4个两年的博后位置。这14个位置分配给了参与该大课题的几家欧洲高校和企业。而我则比较幸运地,被老板引入到该框架中成为了一名Associated Fellow。也就是,虽然我的薪水不是从该项目中来,但我可以参加该项目组织的培训,还可以报销差旅费。加上3个Associated Fellow,现在该项目共有博士生和博后18名。
Bioenergy的详细题目是“Biofuel Cells: From Fundamentals to Applications in Bioelectrochemistry”,旨在生物燃料电池(biofuel cell,BFC)的基础研究和器件开发。在我看来这是个很有雄心的题目,就对BFC自身来说,开发寿命长、功率密度高的BFC就是一大挑战。这个框架将欧洲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课题组集结在一起,比如隆德大学的Lo Gorton(高引科学家,h-index 76, 每年的被引用次数1200+)课题组,波鸿大学的Wolfgang Schuhmann(h-index 56)课题组。除了以上两位电化学界的大牛,还有h-index在30左右、在一定方向具有特长的NUI Galway的Donal Leech,University of Limerick的Edmond Magner,Malmoe University的Sergey Shleev,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的Phil Bartlett...以及负责提供新型生物酶的Miguel Alcalde(Institute of Catalysis and Petrochemistry, Madrid),Roland Ludwig(Universität für Bodenkultur Wien)…几个课题组在电极材料、电子媒介体、酶筛选、生物酶固定、电子传输等方面协同合作,共享成果。加上几家科技公司,使得该项目具备可行性。
在Vienna两天半的时间,18名学生参加了Enzyme engineering的workshop,主要是参加了Roland、Miguel和一名中国博后在该方向的报告。此外还学习了Pymol的基本使用,参加了一个很小的实验课,对“高大上”的biology有了大致的感受。最后一天上午,Wolfgang给大家上了4个小时的文章写作课。印象较深的是他跟大家讨论的几个话题,“大家一同讨论出来的idea属于谁的”、“引用原始文章还是综述文章”、“never naked to the lab”等等。当他提出让大家限制使用Facebook在一个小时的时候,大家都会心一笑,因为Lo Gorton老教授是个Facebook控,天天刷,天天自拍或者拉着学生自拍。
参加这个项目感触最深的是,大家真的是在毫无保留的分享,比如同组的博士生给Southampton的学生提供了花费一周制作的纳米多孔金电极,我们回来时从Roland组带走了需要三周才能获得的生物酶。之前我们还在Leech组得到了一些Redox polymer,从Miguel组得到了一些新型laccase。这是在国内时无法想象的,譬如有些课题组之间要像防贼一样把试剂的标签撕掉,以防被知道在做什么。
最重要的,此行认识了诸位教授和侪辈,这些social network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大家还将在四月份到Southampton参加如何project planning,届时将讨论在九月份于德国Bochum暑期学校所做的project。此外,一些人还将在六月份前往Malmoe参加Lo Gorton任主席的Bioelectrochemisty的学术会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